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协会介绍 >>名家谈食 >> 蔡澜——油炸的爱与憎
详细内容

蔡澜——油炸的爱与憎

时间:2022-09-14     【转载】   来自:《中国烹饪》杂志

油炸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总是一种令他们抗拒不了的食物。我也不例外,小时也喜欢。

1663119701453658.jpeg

妈妈手巧,刀背断筋,将猪肉片片。另一边厢,舂碎苏打饼,加点糖,沾后油炸,食之不厌。

长大了,渐渐远离那些油炸物。因为油炸物都包了一层很厚的面粉,真正的肉类或海鲜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吃后满嘴是油,满口是糊,难吃到极点。

到了外国,才知道愈没有烹调水平的地方,愈喜欢把所有东西扔进油锅里面,炸完捞起算数,好不好吃是你家里的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的国食是炸鱼和薯条。中国南方人知道,新鲜的鱼,唯一做法是蒸,这门技巧他们不懂,又因为海鲜多是冰冻的,只有撒上厚厚的面粉去炸了。搭档的薯仔条炸得无味,令我对薯仔产生极坏的印象,认为喜欢此物的人,都是没有饮食文化的,讨厌得很。

到了日本,当留学生时只找最便宜的东西吃。当中有种叫克罗凯的炸面粉球,名字来自法文的“CROQUETTE”(可乐饼),用切薄的肉鱼或蔬菜,混大量粉浆,外层涂的面包碎,捏成球状,有的小如核桃,有的大如鸡蛋,再拿去油炸。学生吃的,馅中有些薯仔蓉而已。你说,怎会好吃?

炸虾也是包了很厚的面粉,再淋上又甜又酸的浓油来掩住冰冻味。我对油炸东西的讨厌程度,已达忍无可忍,见了就怕的了。

当然,这都是年轻时井底之蛙的言语,诸多尝试之后,才知道炸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而且世上高手如云,我还没有遇到而已。

当吃了上等的天妇罗,我惊叹怎么会如此美味?师傅说:“首先,要把‘炸’这个词搞清楚,在我们的心目中,不过是把生的食物变熟而已。我们用的虾,一定是活的,可当刺身。我们用的粉浆尽量地薄,沾到鲣鱼和萝卜蓉汁中,即刻溶化。”

“那么油呢?是不是用高级的初榨橄榄油?怎么可以炸得不感觉有油?”我问。

“用的是山茶花籽油,试过种种植物油之后,发觉这种油最好,橄榄油只适合生吃,不能接受高温。至于怎么可以炸得不觉有油,哈哈,那是数十年的功夫呀!”老师傅笑着回答。

后来,我在英国也吃过很好的炸鱼,但对薯仔条始终不感兴趣。到了法国,吃他们用鹅油炸出来的,才知道西方为什么要用“法国炸”这名字称之。用来送酒,是吃得下的。

美国的油炸食物,如果你不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话,我想,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感到惊喜。

虽然可以欣赏名厨的炸物,也能享受街边煎炸小食,像中国各地的炸油条,都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始终对炸肉类已有过敏症,一吃到泰国那种炸得如薄纸的猪肉片,喉咙马上发炎,接着伤风感冒就来了。在南洋,小时候还爱吃的一种叫“GORENGPISANG”的炸香蕉,现在也不敢去碰。不过走到旺角街头,看见炸大肠,还是忍不住来几块。在炸猪油时,当然炸虾片,看到猪油渣,更非吃不可。病不病管得了那么许多!

爱吃的还有炸猪扒,用黑豚的“SIRLOIN”(外脊)炸出来,带脂肪的才好吃。但想念的猪扒,还是因为有那又酸又甜的浓酱,更吸引人的,是那一大堆椰菜(高丽菜),和猪扒酱特别配合得好。

中国菜之中,炸的不少,一般人的印象只是把食物放进一大锅中噼里啪啦乱炸算数。根据大连的董长作师傅说:“炸,是烹饪做法中的一大种类,有清炸、干炸、软炸、板炸、酥炸、卷炸、脆炸、松炸等等炸法,有的还要炸两次呢。什么食材什么炸法,绝对不可以一概而论。”

炸两次的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炸锦鲤。在乡下的池塘养着人家当宝的五颜六色鲤鱼,旁边放着一个三人合抱的大油锅,抓到了锦鲤也不宰杀,就那么像手榴弹一样扔进去炸。炸完捞起,再炸一次,什么骨头都酥了,任何细菌都死了,蘸着用石臼桩出来的指天椒、大蒜、虾膏加青柠汁吃,天下美味也。

最讨厌当今的厨子把炸当做偷工减料的手段,什么食材都是拿来炸一下才去炒,这才节省时间呀,他们说。我一听就倒胃。像炒胡椒蟹,本来就应该斩件后从生炒到熟才好吃,当今的都是炸了算数。

在餐单上一看到椒盐两个字,我就不点。因为再怎么美名,也都是炸,任何的菜都炸,所有的菜都弄出同一个味道来,真是恐怖得紧。

还是在家里吃好,家里的菜很少炸,是因为家庭主妇寒酸,不肯用一大锅油去炸东西,多数只是煎一煎罢了。煎,我倒是不反对,而且爱吃得很。同样用油烹调,煎用的油少得多,而且用慢火来煎,味道始终较好,煎一个荷包蛋就知道了。

炸东西,还是留给餐厅去处理,在家炸了,那锅油循环用,总觉得会吃出毛病来。日本人更怕,他们买一包包的粉,炸完后,把那包粉倒进剩余的油中,即刻凝固成蜡,一二三倒进垃圾桶,干净得很。



作者简介

1663119812196886.jpg


蔡 澜  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其作为节目总顾问。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




(本文内容转自《蔡澜旅行食记》)

责任编辑:杜健陶

校对:章益新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