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津菜史话 >> 饺子·蒸饺·大锅贴——锅贴油香话食俗
详细内容

饺子·蒸饺·大锅贴——锅贴油香话食俗

时间:2022-11-03     作者:由国庆【转载】   来自:《今晚报》副刊




饺子是中华传统美食,天津人对饺子更是情有独钟,早在康熙《天津卫志》中就有“各食角(饺)子,取更新交子之义”的记载,即过大年吃饺子。团圆饺子意义非比寻常,有吃肉馅的,也有吃素馅的,缘此还衍生出独特的“过年素”“津味素”。且说人们祭祖供饺子;正月初五“破五”还吃饺子;入伏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寓意“元宝藏福”;到了立秋“贴秋膘”再吃饺子;冬至接着吃,“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不仅如此,待客礼仪“长接短送”,迎接时吃面条,欢送时吃饺子;日常大喜事当然吃饺子;过生日前一天“催生”吃饺子;就连给产妇“捏骨缝”保平安仍需吃饺子,实乃百吃不厌。




1667530484336993.jpg





锅贴油香话食俗

无论是煎饺锅贴,还是老虎爪儿,在饺子美味的基础上又加了油香与脆皮口感,自然大引食客。在老天津民间,特别是夏季,有些人还有一种别开生面的吃法,比如用油盐大饼卷(夹)锅贴吃。

三伏天热浪似火,但一日三餐不能停,人们为少受热,习惯在清早起来就生起煤炉或快炉(体量小,仅烧柴)趁凉快抓紧做饭,预备三顿吃食,常见妇人们熬锅绿豆汤、烙几张饼、蒸锅素包子、做些锅贴等。饭得了,立刻把火灭掉。到了饭点儿,一般再拌点儿黄瓜、粉皮、西红柿之类的当凉菜,或买烧鸡、酱肉、羊杂碎等熟食即可。热天吃锅贴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包现煮饺子,太热“吃不到嘴”。而吃锅贴则不然,可以提前做好,它外裹油汁,夏天凉得也比较慢,所以用饼卷上几个锅贴,温热口感正合适,省得吃热饭出大汗呢。

上述两点原因,为饺子馆、锅贴铺,特别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带来了好生意。近傍晚时分,挎提盒的小贩便开始串胡同卖起锅贴来,所售以西葫羊肉馅、三鲜馅的居多。锅贴都是新出锅的,往往放在白瓷盘里,一盘约50个。提盒有三层,放三盘,大致150个锅贴。正是饭口,小贩不一会儿就卖完了,需赶紧折返回铺子取货,来来回回汗津津的,赚点儿辛苦钱。

他们取货往往有固定的饭铺,无特殊情况不会随意换。为嘛?多数天津人吃东西有个习惯,即“认人儿”“认牌子”,假如张二伯觉得谁家的锅贴好吃,王大妈常吃某小贩的锅贴,一来二去吃顺口了,以后自然就总买他们的。如此,基本固定了买与卖的链条,所以若随意换上游饭铺,是很容易伤主顾儿的。

少数饺子馆、锅贴铺也做夜宵生意,同时联动着小贩。他们大致在晚九点左右走一趟夜街,买主儿大多是回家晚还没吃饭的,以及打牌、娱乐后又饿了的人。天津小贩走街串巷卖锅贴的风景,大约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初。

说到饼卷锅贴的吃法,也让人联想到水饺、锅贴就饽饽、馒头,有些老天津人“习惯”这样吃,尤其是吃肉丸馅、三鲜馅肥水饺时,似乎别具风味。所谓“习惯”,不过是因为过去日子穷,饺子实属好饭,怎可能隔三差五由着性子吃呢,就算包一顿往往也不能足量包够。或因家里孩子多,只好每人少分点儿,而就着饽饽饱腹,即便如此依然吃得香喷喷、美滋滋的。教育工作者王化治有回忆文字说:“幼年时家境清贫,母亲怕我们受委屈,就时常不断地到一条龙小馆花两角钱买四个大锅贴,让我们就着玉米面窝头吃。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父母坐在一旁开心地笑。”

天津食客吃锅贴口味越来越高,一些名店也随行就市推出“人性化”服务,经久传名的“各馅锅贴”便值得一提。老天津中立园、天一坊、十锦斋皆有这种锅贴,也算一种吃法。

饭馆大致准备鲜肉、虾仁、鸡蛋、海参、西葫、白菜、韭菜等多样馅料,顾客依自己的口味可随意点其中几样组合,师傅现包现煎,类似的做法在当时俗称“各馅锅贴”。后来,“各”字在民间说来传去被误读成“鸽”音,叫“鸽馅”了,算是一趣。其实在1936年版《天津游览志》中说得很清楚:“熟主顾实(实际上,笔者注,下同)多变(变着花样)吃其(指天一坊、十锦斋)‘各馅锅贴’,认为味美价廉,‘各馅’犹言特别馅,里面有虾仁、蟹肉、海参、鸡子(鸡蛋)等。普通馅则只有肉而已。价钱,普通的每十个八分钱,‘各馅’则一角以上。”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