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津门老字号 >> 天津卫酱货的老字号
详细内容

天津卫酱货的老字号

时间:2023-02-16     【转载】   来自:食在天津

早年间,天津卫有“食都”的美誉,天津人讲究吃那更是名闻天下,“吃尽穿绝天津卫”、“寻常饭值万钱”,把“吃”讲到极至。据我的恩师一代儒厨烹饪大家马金鹏先生生前所讲:“汉唐时期看西安、明清两代看北京、近代百年看天津”。也就是说咱们这些“卫嘴子”的后人对美食素来都是讲吃、好吃、会吃,以吃为荣。说到酱货,天津卫酱货的老字号比比皆是。有味道醇厚的“曹记驴肉”、五香浓郁的“月盛斋酱牛肉”、清香不腻的“天盛号酱肉”、肉质爽口的“天宝楼青酱肉”。

曹记驴肉






曹记驴肉在津门很有名气,1985年曾被命名为最佳食品。著名京剧演员裘盛戎说得好:“地下跑的就数驴肉香。”早在解放前,他在天津曾对曹记驴肉的制作人曹周信说过:吃驴肉对保养嗓子有好处。难怪许多著名演员如荀慧生、李少春、李幼春、鲜灵霞等都在天津吃过曹记驴肉。至于外地和本地的老主顾,更是经常光顾。

1676510696204691.jpg

曹记驴肉是经过几代人相传,日趋完善的。过去东门脸有个中立园饭馆,制作曹记驴肉的曹周信老先生是第五代传人,他的祖籍是天津冀县(冀州城)西南王村。自清朝咸丰年间,他的祖辈就靠杀牲口、煮酱锅维持生活,把驴肉送到附近码头、小镇叫卖。可是不久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冀州一代义和团奋起反抗,天天打仗。

1676510715954273.jpg

于是曹记驴肉就迁到没有战火的千户营落户,并且立了字号“和顺号”,重操旧业创出名气。到了光绪年间,曹周信的父亲经祖父亲传,学到了煮制技艺和配方。

1676510733722926.jpg

1936年,他的父亲曹福塘叔父曹立海来到天津,在北门脸大生祥百货商店门前摆摊卖驴肉。天津人对吃是很讲究的,品尝之后认为味道不错,于是名声大振。不久就买下了大生祥百货店的半间门脸,又在东门里租了一间小门脸,开张营业,字号“冀州曹记”。曹周信当时就跟着父亲和叔父学家传的煮锅技术,成为曹记驴肉的第五代传人,并且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使这一传统风味食品更加完美。

天盛号酱肉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起来满嘴喷香,一点也不腻,无论是肥肉、瘦肉还是肉皮,到嘴一抿就烂,尤其是酱肉上挂的原汁,香味更浓。天津人认为吃烙饼时,夹上天盛号的酱肉,实在是美不胜收。

1676510754561162.jpg

天盛号早期座落在天津北门外大街,从开张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追其本源,天盛号的酱肉还是从北京传来的。清乾隆三年,北京就有个天福号肉食店。相传,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听说这家制作的肉食风味独特,就下令让天福号按期往皇宫送货,并特发通行路牌一块。

1676510773243526.jpg

此后,天福号的生意就兴隆起来。至清朝末年,在天福号干了多年的师傅季拱臣退出天福号,自己单干,在北京西河沿另立一号,叫天盛号,意思是要“盛”过天福号。不久,果然胜过了天福号。他为了扩大经营,就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代理大总统的那年(1916)年,派他的伙计于世寿在天津北门外大街找了四间门脸,又立起了天盛号,很快便出了名。

1676510795246492.jpg

如今,天盛号已搬迁到平津战役纪念馆附近,产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而酱肉仍保持着传统的配料和煮制工艺,它的独特风味,受到百姓的赞扬。

青酱肉又称北方火腿






其创始于明朝,原系北京特产。民国初年,北京北新桥的天福斋、东安市场的宝华春、西市牌楼的德庆楼三家酱肉铺的老板集资,在天津天祥市场后门开办一家酱肉铺。在立字号的时候,三家商定,由三家字号中各取一个字,就组成了“天宝楼”。从此青酱肉就落户津门。

青酱肉制作的风味、吃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其制作周期从选料到出品要用一年的时间。

1676510814183418.jpg

在用盐腌制过程中,还要一天三次按肉,挤出肉中血水,用布擦干,再压上木板将肉压实,连续10天这样按肉,腌制后还要挂上风干。酱制过程也很繁杂。
然后继续风干,一百天后,再放入屋里挂起来,屋内要封严,不能透风,以防龟裂变质,最后再煮制为成品。

1676510832117589.jpg

青酱肉在吃法上也不同于其它酱肉。一般来说天津人爱吃烙饼夹酱肉,而青酱肉在吃时讲究刀工。它可以切成薄片,片片近于透明,在什锦火锅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在清蒸鱼等海鲜品时,放入几片青酱肉则更提色提味。在做家常饭熬冬瓜时,放几片青酱肉,顿时满锅清香,令人垂涎。其特点,膘白肉红,有光泽,肉质紧密,清香爽口,味道鲜美。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