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再鑫结束了近3年半的劳务工作,回到天津,重新组建天一坊饭庄。此时的杨再鑫已65岁,仍老骥伏枥,任天一坊饭庄副经理兼厨师长;同时被聘天津烹饪大学特聘讲师、天津市津菜研究中心顾问。直到1988年第二批赴日劳务人员归来,两批赴日人员在天津天一坊会师。
此时的天一坊饭庄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大部分厨师都经过在日本的历练,技术过硬,视野开阔,更有杨再鑫、赵克勤、贾景奎三位津菜大师掌舵,使得天一坊盛况空前。此间,杨再鑫传授了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新菜品,许多团体、个人慕名前来,如美国学者讲学团,京剧艺术大师张春华、吴吟秋,书画大家溥佐,以及众多演艺明星。
1963年,杨再鑫被评定为一级厨师,80年代被评为特二级厨师,是当时天津饮食公司唯一的特二级,同时担任天津历届烹饪大赛评委。
杨再鑫一生供职过十几家津菜馆,也曾为天津八大家的李善人家当过家厨。为掌握技能,学好本领而到处寻师访友,当得知哪家的某个菜做得好便去品尝;得知哪位师傅有专长,就去他那儿请教,甚至放下身价去给人家刷勺。
杨再鑫悟性极高,尤其在崔文德师傅的精心培养下,深得津菜之精髓。经几十年的实践,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火候精准,调味细腻,口味层次分明,一菜一味,菜品丰润饱满,古朴大气”的烹饪风格。
杨再鑫能成为一代津菜大师,与其自身对津菜的热爱、对技艺的研究、师傅的栽培,以及在十几家饭庄主厨的经历有密切关系,这一切使他全面掌握了津菜的精髓,并能集津菜之大成于一身。此外,由于天津这座大都市有着丰饶物产以及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这些都为杨再鑫超群技艺的形成与发挥,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理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津菜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菜系,它是集各地方菜及食俗包括西式菜之大成的一个菜系,既有北方菜的粗犷豪放、庄重大气,如红扒鸭子、虎皮肘子,又有南方菜的清秀空灵、淡雅之美,如炒青虾仁、茉莉花肚仁等。天津菜所表露的文化色彩十分明显,它以河海两鲜、大小飞禽为特色,对外来美食及食俗来者不拒,化为已用。运用不同技法推陈出新。这从流传下来的传统津菜中可略见一斑,如金钱虾扁、红烧狮子头(四喜丸子)松鼠鱼等源于南菜,吐司虾、炸板虾、吉利虾球等源于西餐,乌龙戏珠、红烧鱼卷等源于宫廷菜,美宫白菜、华阳鸭肝源于官府,糟熘鱼片源于山东菜等。这些外在条件促进了津菜的发展与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津菜的内涵。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厨师如鱼得水,任意驰骋,如果说一个菜系源于上述条件的话,那么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就源于厨师的心灵。
杨再鑫就是一位用心做菜的人,他生于天津长于天津,经历颇丰,他熟知平民百姓的饮食习俗,了解商人的口味需求,深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饮宴雅好。古人讲,食无定位,适口者珍。同样一道菜,他会根据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在味道的细微之处加以处理。几十年的厨师生涯使杨再鑫养成了善于观察总结的习惯,杨再鑫是最早归纳总结出天津菜特点的大师,他常讲,味道味道,味离不开“道”“道”就是做菜的规律法则,用“道”规范菜的味,使其有法可依。他把天津菜的口味特点归纳为以咸鲜为主,富于变化,讲究酥、脆、软、嫩、烂。酥而不散,脆而不艮,软而不绵,嫩而不生,烂而不塌。
杨再鑫精于调味,他善于根据菜肴的不同性质,运用不同的火候,根据菜肴的口味要求精准投放调料,根据菜品的不同属性,突出菜肴的本味。投料巧妙,特别讲究有些菜品在投放调料时要“点到而已”,他在讲某些菜时,常讲放糖但不能吃出甜来,放醋不能吃出酸来,放盐不能吃出咸来,听来可笑,其实这是大师几十年精湛技术的点睛之笔,如烧肉、海杂拌放少许糖能提高菜的鲜味;如爆三样、烹刀鱼要吃出醋的香味,纯酸甜口的菜放少许盐其口味会更浓厚,这样烹制出的菜肴口味回味无穷。他不一味地默守成规,简单复制或效仿,而是把菜肴当作一件艺术品,赋予它一种灵性,或粗犷豪放,或清新隽永,或古朴厚重,或淡雅空灵,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美味佳肴,成为一位独具特色的津菜大师。他的烹饪技术影响了后辈厨师,丰富了津菜宝库。
杨再鑫于细小之处也绝不含糊,天津菜的作料一般有大作料(蛾眉葱丝、一字姜丝、象眼蒜片)、小作料(葱花)、蒜末、姜汁等。使用作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他会按菜品技法的要求,准确地投放作料,用以保证菜品口味的纯正。比如爆腰花和炒腰花,这是两道不同技法的菜,主料相同,口味不同,爆菜要突出蒜香所以要用蒜末;炒菜要突出清香,而腰花是“上水”,有一些异味,所以不用葱花而用大作料,来抑制其异味增加鲜香。炒青虾仁是一道天津代表菜。属滑炒类,为突出其鲜味只用小作料辅以姜汁,给人一种清淡脆甜,吃姜不见姜的感觉,而不能用大作料替代。正因为他在细微之处操作认真,所以他烹制的菜肴味道纯正。
杨再鑫善于制汤,俗话讲“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制汤能考量一个厨师的技术水平。天津菜一般将汤分为高汤、清汤、白汤(奶油),各具用途,最为讲究的是吊汤,也就是提取高汤,这是烹制许多高档菜肴必用的汤。此汤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制成。杨再鑫制汤要用新鲜的老母鸡、鸭、肋排、猪棒骨、牛肉或鸡鸭骨架。其步骤是先将原料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清水锅内,大火烧开,再转到微火上炖半天,原料骨酥肉烂,原料的香味及营养全部析出,融入水中,然后将原料捞出,这就是一般的清汤。第二步将牛肉或整只鸡斩成茸状(行业内叫红臊子),将汤重新上火,放入红臊子,用小火炖至红臊子浮起,这时红臊子遇热会慢慢收缩,在将自身的鲜味融入汤中的同时也将汤内的悬浮体吸附在红臊子上,从而使汤的颜色清澈透明。第三步是关键的一步,也就是提纯,这一步至关重要,说是关键其实也不复杂,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用杨再鑫的话讲:"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一般保守的师傅到这关键的地方不点破。提纯就是将吊好的清汤进一步提炼成为高级清汤,用新鲜的鸡胸肉斩成茸,放入蛋清(行内叫白臊子),调好备用,这时不要着急提汤,要等到汤温降到60℃以下,再将汤锅放到微火上,放入白臊子搅匀。这时白臊子遇热逐渐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饼,慢慢地将汤内更细小的悬浮体全部吸收在白臊子上,然后将白臊子捞出,用细纱布过滤即成高清汤。许多人向杨再鑫请教,甚至有干了几十年的老厨师每到这一步就失败。杨再鑫耐心给他们讲解:把汤放凉了再吊汤,因为白臊子遇热会马上凝固,在高温的推动下,不但不能把白臊子的营养和鲜味析出,反而使汤变得更加浑浊了。这是杨再鑫凭着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他说白臊子是用鸡胸肉和蛋清组成,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60℃以上高温中快速凝固,从而失去吸附汤内悬浮体的能力,所以也就达不到提纯的作用了。杨再鑫吊汤采用的是传统的“双吊汤”法,其特点是滋味浓郁香醇,清澈如同秋水,呈浅茶色,凉后成冻。
杨再鑫善于烹制高档名菜,已达到炉火纯青、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杨再鑫虽然文化不高,但通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他掌握了高深的技艺,悟出许多道理,每道程序、每个菜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暗含烹饪原理。
杨再鑫烹制的扒通天鱼翅具有厚重大气、味道醇厚、软糯鲜香、汁芡饱满明亮的特点。鱼翅从发制到烹制,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杨再鑫烹制鱼翅遵循古法又别有新意,首先将鱼翅剪边泡软,然后上火煮至水开下火,锅里水凉去沙,再煮、再焖、去骨。然后将去骨的鱼翅梳理整齐、码在盘中,放入高汤、鸡肉、猪肉,蒸至软糯。一般发制到这一步就算可以了,但杨再鑫在蒸制入味阶段是要经三次金汤换味的。所谓金汤是宫廷菜中高清汤的一种称谓,他说鱼翅本身没有什么鲜味,有的只是鱼翅的腥味,只有多次换水焖煮和换汤蒸制才能把鱼翅的腥味换出来,把鲜味注入。杨再鑫的这一发制方法也正契合了袁枚的“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烹饪理论。在烹制扒鱼翅时去掉原汤,坐勺打入高汤烹入调料将鱼翅推入勺中微火㸆透,挂芡;杨再鑫挂芡非常讲究,有的菜要一次挂住,有的菜要多次一层层向内渗透着挂,因鱼翅的翅针多而密不易挂住芡,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他常讲:“会挂芡的一条线(即芡汁从手勺淋入勺中时如同一条细长的线),不会挂芡的一大片。"挂好芡后打明油,大翻勺装盘。值得一提的是,杨再鑫在烹制扒鱼翅的明油上也极为讲究,他不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只用大油或鸡油,而是将鸡油或大油兑上一些烹调油用葱段炸香作为扒鱼翅的明油。这样的处理使鱼翅成菜后汁芡明亮饱满,香气四溢,堪称一绝。更具特色的是一般扒鱼翅要随带银菜和红醋,而杨再鑫在烹制扒鱼翅时要随带炸香馍片和香菜末。他说,鱼翅是一道高档菜品,需要细细品味。当鱼翅烹制完成端上餐桌时,客人已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口腔中已五味杂陈,这时再好的美味也不能真正地体味到,此时通过炸香馍片与鱼翅交替品嚼,一个香脆清口,一个软糯醇厚,两者在口腔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时鱼翅的最佳美味,就能呈现给客人了。难怪至今许多厨师不明白扒鱼翅为什么要带炸香馍片的道理。
杨再鑫的大菜精美绝伦,小炒同样独具特色,他用新鲜茉莉花、猪肚仁、高汤等食材烹制的汆茉莉花肚仁,清秀、灵透、素雅、隽美。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猪肚头洗净去皮和油脂,剞成一寸见方的花刀,然后用碱水浸泡20分钟,捞出用清水换去碱味,坐勺打水。用响边水(80℃左右即似开不开状)快速将肚仁焯至卷起放入汤古(䀇)中,再坐勺打高汤烧开放入调料,撇去浮沫浇在汤古(䀇)中,撒上茉莉花即成。这道菜看似简单,其技术难度非常高。首先是吊制高汤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关键是肚仁烹制时火候的掌握非一般厨师所能,而杨再鑫烹制这道菜则信手拈来。此菜汤清味醇,肚仁脆嫩似瓜,食后脆嫩爽口,全然不知是肚仁,令人赞不绝口,如今这道菜几成绝响,很少有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