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近代天津名厨师 >> 良师名厨魏天成
详细内容

良师名厨魏天成

时间:2023-08-01     作者:吕舒怀 刘新田 王治强【转载】   来自:《近代天津名厨师》   阅读



1697532658312741.png

魏天成

(1919-1998)


每行每业都会出现翘楚式的人物,他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将专业技能升华至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厨师行当同样如此。凡在同行内出类拔萃的人,除了他本身的天赋及后天的勤奋之外,更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种种磨难。除此之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机缘。机缘改变人生,塑造人生助其功成名就。

厨师魏天成16岁那年,在天津得遇一种机缘,遂造就他成为津门一代名厨。



千里逃荒 结缘津门



魏天成,1919年出生,河南滑县人。那是灾祸频仍的年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天灾不断,食不果腹。1934年,河南大旱,庄稼绝收,赤地千里。16岁的魏天成不得不离开家乡,告别依依不舍的亲人,逃荒到天津谋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北方大城市的天津,经贸发达,华洋杂处。魏天成一旦踏进这座城市,就必须选择一个糊口的职业,幸好他13岁时在老家河南开封市三井街中原旅社的餐厅学过做河南菜,从事厨业有一点基础。如今我们无法确定当初魏天成托人介绍还是毛遂自荐,反正他进入南市一家有名的川菜馆——蜀通饭庄,成了名厨华老四的徒弟。

华老四的本名叫华士元,为当时津门赫赫有名的厨师,号称“川菜大王”。原籍四川,曾是四川督军府上主灶大厨师。四川蜀地,自古牛羊猪狗鸡鸭鹅,六畜兴旺,笋韭芹茄瓜藕蔬,四季常青。蜀道难行,财富无缘外流,人们得以专心制作美食消受,川菜由此而盛。华老四得惠于此天时地利,又得督府豪门三日一宴,五日一席,小姐太太少爷老爷的舌尖栽培,练得一手绝活儿,烧山珍烹海鲜,出味、出奇、出胜。可好景不长,督军下野,迁居天津英租界,出资在南市开了一家蜀通饭庄,仍命华老四掌勺主灶,他的川菜绝活儿不仅享誉天津卫,而且驰名京冀沪一带。

魏天成拜华老四为师,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那时学徒艰难而辛苦,难在为师者有所保留,并不倾心所教,怕被徒弟抢了饭碗。苦在不光跟师傅整天盯厨,还要从早到晚伺候师傅饮食起居,不可出现任何差池。少年魏天成为人忠厚,待师真诚。每天他伺候华老四起床、漱口,倒痰盂,洗衣,扫地,然后跟随师傅到厨房,提前捅火、擦锅灶,恭候华老四上灶,格外辛勤。华师傅耍的十几把铜勺、铁勺、钢种勺,刮下红粉砖头面儿,磨得大勺个个程光瓦亮,师傅使的葱花、葱段、葱丝、葱条,姜片、姜末、姜块、姜芽,蒜丁、蒜片、蒜泥、蒜瓣,分寸不乱,刀码分外整齐。华老四上灶从不穿围裙,只着一袭雪白轻柔的纺绸短裤短褂;一条垫锅擦手的白手巾,如染有半星儿油渍污垢,就甩手扔掉。这落户津门的川菜大王,玩不尽的派头和潇洒,谁助他有这份名厨风度?是小心谨慎的徒弟魏天成。华老四不由心生偏爱,便时常地把一些绝活儿传授给魏天成。

魏天成年岁不大心却细,有一股韧劲。他知川菜关键要点在于“味”,“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隐藏于厨师技法之中。识味、懂味,洞悉味之缘由,便可掌握川菜的真谛。所以魏天成抢下刷锅的差使,偷用舌尖尝锅底,夏的清淡,冬的醇厚,各路食客喜爱的酸甜辛辣,下的料中都有分寸,刷得多了,尝得多了,华老四的诀窍就被品出了四五成。

华老四生平养成不良嗜好,抽大烟,时常出入南市三不管的烟花柳巷,淘虚了身子,渐渐抡不动大勺了,不得已让魏天成替他抡。耍勺端锅的手艺,魏天成早就偷偷练过,每日半夜准时起来,在勺里放块垫锅毛巾,由易到难耍着练,再放半勺盐粒,左翻右翻,上翻下翻,直翻得满勺晶莹旋转飞腾,180度鹞子回荡不泼不撒,方才算功行圆满;魏天成按华老四的节奏、华老四的火候、华老四的心路掌厨,否则绝不是华老四的味道。华老四嘴上不说,心中惊喜,师徒二人教学相长,配合默契。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天成终于把华老四厨艺学得八九成,炒出的菜同他师傅别无二致。

华老四名声在外,经常应邀去给达官贵人办婚宴、庆寿宴、同庚宴、接风宴、送别宴、游春宴,而每次必带魏天成随行,“魏天成”三字在天津众老饕食客中,已小有名气。

魏天成一举成名,起因于华老四的意外失踪。日寇侵占天津不久的一天,外出的华老四再也没有回来。有人传是暴毙街头,被日本人拉去埋了。“川菜大王”华老四只活了50多岁。魏天成悲伤、呆愣几天后,就正式顶替华老四上灶。饱经人世忧患的魏天成,仅凭一身绝技。一步步地迈向名厨之路。不久,年仅20岁的魏天成便被称为天津市新的“川菜大王”。



遭逢国难 四处谋生



天津沦陷期间,在日寇的铁蹄下,民不聊生,百业凋敝。已成名厨的魏天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奔波,辗转于各大小饭馆餐厅掌勺炒菜。有时在天津,有时赶往北京、唐山等地,如下的一份简单履历表,记录了他颠沛流离的经历:

1939年8月,在天津东马路青年会食堂任厨师;

1939年11月,在唐山小山大街金城饭庄任厨师;

1940年6月,在北京观音寺紫竹林餐厅任厨师;

1941年3月,在天津南市五芳斋南菜馆任厨师;

1942年5月,在天津丽娜食堂任厨师;

1944年3月,在北京石头胡同政鸿宴厅任厨师;

1944年8月,在天津丽娜食堂任厨师;

1946年1月,在天津金龙酒家任厨师;

1946年4月,在天津万顺成南菜馆任厨师

······

1945年10月,天津光复,经济开始复苏,魏天成也有了施展自己高超厨艺的机会。1947年他被聘为川苏天合居南菜馆的厨师。

川苏天合居南菜馆于1944年开业。开办人姜旭光和掌灶师傅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川菜厨师。已驰名京津的名厨师魏天成又被聘请进来掌灶,成为该店技术骨干,使该店声誉日隆。菜馆取名为“川苏天合居南菜馆”也有一番讲究。原来,四川菜肴讲究,江苏点心精美,取名川苏,立意天合,寓有川菜苏点、天作之合之意。天合居开业以后,专门经营川菜苏点,包办酒席,广受食客称道。自此,魏天成长期在天合居掌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魏天成作为精通南北大菜的名厨,在京津二带声名远播,有几则轶事足以佐证——

当年,魏天成被北京前门外的政鸿餐馆慕名聘去,专为梨园名人做佳肴,座上常客有谭富英、言慧珠、叶盛章、叶盛兰等京剧界名伶,那些名人食客无不赞美新的“川菜大王”。

1945年8月国共谈判期间,很多宴席都出自魏天成之手。其实在多年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总统特使威尔逊就在国民党政要举办的欢迎宴上吃过魏天成做的菜。正是在这些宴会上,魏天成给中共领导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在重庆吃过魏天成的菜后,毛泽东一直念念不忘,1949年后曾向周总理询问他的下落。

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魏天成怀着满腔愤恨,发明了一道菜叫“轰炸东京”,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锅巴海参,做法是将一盘带汤的海参迅速浇到另一盘油炸好的锅巴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好似心底对日本鬼子的怒火在燃烧。

历尽沧桑,魏天成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曙光。



新社会当家做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旧社会两重天,这是魏天成切身感受到的。旧社会即便是名厨也难免受剥削受欺压,而新社会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魏天成由衷感受着这样的荣耀。于是他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工作,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全身心地投入为人民服务之中。由于成绩突出,魏天成自1956年开始连续3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59年至1962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模,多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代名厨魏天成有幸多次赴京参与国宴的配膳任务。

国宴菜品博采国内各菜系之长,按“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要求,上及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外涉世界各国名菜,内及国内八大菜系,广采博取,撷英集精,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菜系。口味中西结合,科学合理配膳,注重保健养生的功效。人民大会堂国宴菜被称为“堂菜”,其特点是,用料珍贵,选料精细;以味为本,鲜咸为主;刀工严谨,调味细腻;质地软嫩,色泽素淡;点缀得体,造型典雅。堂菜具有清淡鲜嫩,形美色绝的独特风格,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每次承接和参与组织国宴的配膳,魏天成不仅把它当成一种荣誉,而且把它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是魏天成服务的第一位外宾。当年尼赫鲁访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由魏天成主厨。尼赫鲁对国宴上的菜品赞不绝口。在国宴之外接待尼赫鲁的另一顿便宴上,魏天成又做了一道拿手菜一一蝴蝶海参。这道菜对刀工的要求非常高,海参不好片,要把海参片成蝴蝶翅膀的形状,片薄了一蒸就化,片厚了不美观,这个度很难把握。“蝴蝶”的身子是由鸡蛋清和团粉调好后浸透过高汤的,口感又软又鲜。将“蝴蝶”沿着盘子边摆一圈儿,翅膀必须对称,勾上栩栩如生的触须,中间再堆放上片剩下的海参块,然后一起上锅蒸。出锅后的蝴蝶海参被浇上上好的高汤,端至餐桌,形象高雅,口味清淡,营养极高。便宴快结束的时候,尼赫鲁提出要见见厨师,周总理派人把魏天成叫到宴会厅,向尼赫鲁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川菜名厨,国宴上的菜也是他做的。”还让魏天成向尼赫鲁敬酒碰杯。

紧接着当年的年底,缅甸总理吴努首次访华。当时中缅双方刚建交,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协商。吴努住在北京饭店,访华期间的饮食都由北京饭店负责。周总理下达指示,吴努总理是虔诚的佛教徒,饮食上不能出一点问题。当时的北京饭店只有川菜、淮扬菜、粤菜三大菜系,没有专门的素菜系。除了清真菜单有专用锅,宴会上的素菜都是用炒过荤菜的锅烹制出来的,那些锅内外都浸透了各种荤油,做素餐一顿都混不过去。筹备会上一时间大家竟然不知道怎么办了,魏天成不慌不忙地说:“那还不简单,比着现在的锅再买俩新的,用素油处理一下。”散会后由北京饭店的罗国荣负责,由几个人找来红砖和砂纸,把买来的新锅里外的毛边、铁屑和铁锈都打磨干净。在魏天成的指导下,又让人用卫生棉蘸着香油擦拭,最后把浸满香油的卫生棉贴在锅壁上,晾到第二天就能用了。事后周总理知道了这两口素菜锅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地说:“外交无小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每位国家首脑访华前,承担国宴任务的厨师都要对来访国家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首脑的喜好、个性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出稳妥的方案。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周总理以最高规格接待。印尼潮湿,那儿的人喜欢吃辣的,两国领导人见面交谈的时候,毛主席也说过,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苏加诺总统。宴会上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宫保鸡丁,没想到苏加诺赞不绝口,筷不离手,眼看盘子要见底儿,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同一道菜在国宴上上两次,也算是奇闻。正宗的宫保鸡丁选的是雏母鸡的鸡腿肉,去皮、抽筋、切丁。小母鸡的鸡腿才多大?一盘子宫保鸡丁怎么也得七八只鸡腿,现切根本来不及。多年后,后厨的人回忆起来,也都说墩子上就有一份现成的鸡丁,是魏天成提前准备时让多切出来一份以备用。三五分钟不到,又一份宫保鸡丁出锅,主宾都有些惊讶。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魏天成敬酒,夸赞他:“老魏,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

1963年2月,周总理在钓鱼台宴请西哈努克亲王。开好菜单了,魏天成却因哮喘发作无法工作。距离开席没多长时间的时候,另一位主厨才汇报头道菜的原料腥味去不掉,肯定上不了席了,头道菜要废了这还了得?饭店的领导立刻派专车赶到魏天成休息的罗国荣家。魏天成得知情况后,坚持着从床上起来,在同事搀扶下乘车到了厨房,并让他的徒弟从旁协助完成了头道菜的制作,化解了一场危机。事后,周总理还表扬“今天的头菜烧得好”。

不仅菜做得好,魏天成在后厨的组织、掌控能力非常强,并井有条、临危不乱,有大将之风。周总理就不止一次地管他叫“魏大帅”。1959年国庆十周年,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5000人的大宴会,招待80多个国家的宾客和国内各界知名人士。这么大规模的国宴摆桌难、呈菜难、协调难,需要前台、后厨的高度配合,不亚于一次“战役”。当时任前台总指挥的是国宝级的宴会设计大师郑连福,后厨总指挥就是魏天成、范俊康和王兰。此外,魏天成还要负责第一主桌的菜品。宴会执行两个菜单,主桌是5个冷双拼、10多个热菜。为了保证主桌和其他桌步调协调,主桌动一步,其他桌则跟着行动,实行卷地毯式的服务。由于组织精当、调度有方,这场空前盛大的国宴获得了圆满成功。总理给前台后厨的工作人员敬酒时,拍着魏天成的肩膀说:“老魏,你不愧是个帅才!”

1958年秋末冬初,魏天成带着几个徒弟去主厨中央的高干俱乐部举办的宴会。魏天成选了两道菜亲自动手,一个是烤方,一个是开水白菜,其他的让徒弟们一起做。烤方的方肉取的是猪的肋条肉,先腌制小半天,再烤几个钟头,直烤得红黄金亮,非常能激起食欲。烤方时烟熏得呛人,看师傅咳得厉害,徒弟提出要替魏天成来烤,考虑那天的场合很重要,魏师傅没同意,只是在烤好后让徒弟改刀、装盘。

烤方比较油腻,之后魏天成又给每人做了一道他的经典名菜开水白菜。开水不是真的开水,而是高汤澄清后清澈如水。白菜要选黄秧白菜,只用中间的芯,撕去膜皮,抽掉叶筋,用开水烫熟,再漂冷挤掉水分。清汤烧开后加盐、料酒、胡椒粉,注入放了白菜的小碗里,然后一起上笼蒸透。魏天成的开水白菜被人称为“菜中之王”,周总理和很多领导人都非常爱吃。

宴会结束,正当魏天成在旁边小房间喘口气的工夫,服务员跑过来兴奋地学话,说今儿又露脸了:叶老总说“这方一定是魏天成烤的”,我们回答“是”;他又说“比我们广东的烤乳猪还好吃”。贺老总也接话说,“我说嘛,除了他哪个也烤不出这个味来”。陈老总更有意思,说了一句“诸肉不如猪肉,只有做到这个程度这句话才成立”。后来上开水白菜时,邓老总又指着他面前的碗说,还有一句“百菜不如白菜”,做到这个程度才名副其实,跟“诸肉不如猪肉”合在一起才完整了。

徒弟将服务员说的这番话转述给师傅听,不断咳嗽的魏天成笑了笑,才说:“山珍海味做得好是本事,普普通通的原材料做得好才更是本事。物有贵贱,菜无二品。你晓不晓得这是啥意思?就是不管原材料多普通,咋个不值钱,你都要有本事把它弄得品味俱佳,大家都说好才行。”

1959年10月6日,恰逢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召开,5000人宴会刚刚结束,魏天成又受命率领黄子云、李治全、黄润、于存、李世宽、魏金亭等人,协同大批中西餐名师高手,完成了万人冷餐会的招待任务。



精益求精 谦逊拜师



魏天成是最早被评为天津市特一级厨师的,在全国饮食业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16岁开始到天津蜀通饭店学徒,从事烹饪工作数十年。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继承了闻名于津、京、沪,号称“川菜大王”的华士元老前辈的烹饪技艺,能够在继承中创新;他广采其他名厨的长处为已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讲究配色,注重形态、操作细腻、干净利落著称。他所烹制的四川名菜,如小煎仔鸡、香糟鸡丝、宫保鸡丁、脆皮鱼、麻婆豆腐、干炒牛肉丝、鸡茸蛋花汤等,不仅具有麻、辣、清、淡、细的特点,而且口味香醇,有独到之处。

魏天成除了浸淫南菜技巧外,津菜技巧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天津菜除在烹、炒、烧、爆、熘、扒、馇、酸沙、煎、清蒸等技法上有独到之处外,精于调味也是天津厨师所擅长的。五味调和是中国菜的核心,味是中国菜的灵魂。为此调味品在菜肴“味”的形成上,起着关键的作用。魏天成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五味调和、“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有着深邃的见解和独到的功夫。

他曾说过:“从天津代表菜来讲,有满汉全席、八大碗,八大碗还分粗八大碗、细八大碗、成型八大碗、四季八大碗,种类不仅有烧肉丸子鸡、滑鱼笃面筋,而且用料很广泛,是应时应节而变。比如春节八大碗中的烩海蟹羹,用的是渤海产大海螃蟹,到了夏季就吃鳎目鱼,冬天吃紫蟹、银鱼、铁雀。

“天津人有一个讲究,过年过节天津人最大的特点讲究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天津人讲究一个‘全’字,如满汉全席、烩全丁、全家福、扒‘全’素,全字是天津人常用的。”

“天津人讲究菜的口味分里外口,讲究口味醇厚、回味无穷。如同听马老的相声,当时听完了走到南门外大街一琢磨自己又乐了。菜也是这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天津代表菜红烧牛舌尾、煎烹大虾都是外口有点甜,吃到牛舌尾的骨头缝里都是咸的,体现了一种复合味。再比如锅塌银鱼、锅塌里脊,这是天津独特的做法。包括独面筋也是,其他菜系没有的。讲究一种阴阳文化,讲究三翻四抖,‘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天津菜的特点。天津菜的味讲究,尤其九转大肠,在全国各大菜系中,苦辣酸甜咸五味都占的没有。天津菜的发展、文化沿革根基很深的。”

魏天成独到的见解,得益于他多年的苦心钻研和实践,才可能将南北菜系齐集一堂,使厨艺升华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魏天成是国家烹饪界凤毛麟角的特一级厨师、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出席过全国群英会。北京、上海、天津的照相馆,都抢着免费为魏天成照相,他的大照片被放置在橱窗内,供人们欣赏。尽管如此,魏天成并没有故步自封,依然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孜孜不断地追求厨艺。天津烹饪界至今流传一段他拜周家食堂安筱岩为师的佳话。

安筱岩何许人也?1949年前,天津有位出名的周衡律师,他有位能干的贤内助韩秀芬,她烧得一手闽菜佳肴,带出了两位烹饪高手,大徒弟便是安筱岩。1947年后,韩秀芬出山开一家饭庄,名日周家食堂。主灶是安彼岩,他祖上曾在宫内御膳房供职。安师傅擅烹江苏风味菜,是三江(闽江、浙江、江苏)菜高级名厨,周家鱼、周家排骨都是他独创的,拿手菜为清蒸鱼、酱汁排骨、糟烩鸭丁,使人百吃不腻。周家食堂为家庭食堂,做的是家庭饭菜,选料精致,做法别致,味道独特,一时名噪全国,使得周家食堂(今苏闽菜馆)成为名人雅士的聚集地。梅兰芳、王光英、毕鸣岐、周叔弢等曾是周家食堂的常客。

而此时,鼎鼎大名的魏天成要拜安筱岩为师(魏天成是特一级厨师,安筱岩那时还不是特一级),周家食堂上下震动不已,也惊动了天津市烹饪界。魏天成当时名望正盛,这么大的份儿谁能驳面儿?韩秀芬和安筱岩十分为难,却经不得魏天成的恳求。安师傅思考再三,提出派自己得意弟子同时向魏师傅拜师。

魏天成这么大的牌儿,能够放下架子拜师学艺,市长李耕涛亲自主持拜师仪式,书写了一段名厨双拜师的传奇佳话。

魏天成本来是烹制百鲜的行家里手,只需安筱岩只言片语的一点一拨,顿时对周家菜系已领会明白。惺惺惜惺惺,安筱岩悄悄送他一本手稿:《周家食堂菜谱》,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魏天成拜安筱岩为师,用心学习研究,逐步将鲁菜的火候、苏杭的刀工、川菜的调味、粤菜的作料熔于一炉,并保持了南甜、北咸、东淡、西浓的特色;用天津本土食材——河海两鲜烹出美食佳肴,成为一代享誉南北的名厨。



人品似金 孜孜奉献




虽说魏天成头上的光环很耀眼——市特等劳模、特一级厨师,但在亲朋好友和徒弟们眼中,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在单位他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普通劳动者;在家里,他是安静慈祥的老人;在徒弟中间,他是一位爱徒又严厉的师傅。下面我们不妨再现几段他身边人的讲述——

魏天成女儿魏智慧这样描述她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说假话,老老实实做人’。父亲对待徒弟特别好,在生活上经常帮助徒弟。父亲过生日、过年,徒弟、同事都去家里,有刘佩云、刘新田、王廷鑫、陈守和等,我们都不上桌。

“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单位就是家。我们从小就和父亲很陌生,因为他总是不在家,每天早上很早就走了,晚上很晚才回来,还经常住在店里,即使在家也很少说话,记忆里没和父亲一起过过年。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我们,我们从小整托,在幼儿园一周回家一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大姐晚上两年学,和我一起上的学。父亲满脑子就是工作,基本没带我们出去玩过。记得一次父亲从北京开会回来,带我们去了一次人民公园,仅有这么一次。

“父亲在家里很少做饭,我们都没学到他的手艺。父亲做的坤面汤很好喝。我女儿说,有一次姥姥不在家,姥爷炒了一个绿豆菜和西红柿鸡蛋,别提多好吃了,那个味道再也没吃到过,记忆特别深......”

在外孙女的印象里魏天成是这样的:“和姥爷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中,那时我们的年龄还太小,姥爷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他是一个说话不多、安静慈祥的老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技术而骄傲,对家人宽容,关爱孩子。我上学的时候,放学回到家里写作业,姥爷还会翻看我的作业本,总是夸奖我字写得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平时他在家的时候,总是喜欢种养一些花草,有文竹、米兰茉莉花······姥爷是一个生活简单的人,每天吃饭就要求一碗挂面汤。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当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他也只是吃吃蒸好的扣肉,自家做的泡菜,再配上一小杯白酒,桌上的其他饭菜几乎不碰。

“姥爷虽然厨艺精湛,但他从来不炫耀骄傲,他淡泊名利,未曾在家人、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厨艺,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有所图,他没著过书,自己对所掌握的技术没有过记录,在家里从来不谈及他所掌握的领域,几乎很难让我感受到他是位名厨,一直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身边亲切的老人······每年当他过生日的时候,家里很热闹,亲戚朋友都来看望他,但给我的印象也是他安静地坐着,礼貌友善但说话不多,仿佛过生日的主角并不是他······”

曾经同魏天成工作过的刘新田这样回忆道:

“第一,我对魏师傅有一种崇敬心理;第二,曾跟魏师傅一起工作过感到骄傲。”

“1974年,我在财贸学校实习后分配到川苏菜馆。魏师傅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社会上威望很高。在天津出名,北京、上海都有魏师傅的传说。我当时是学徒,家里住房紧张,仅10平方米,生活也比较困难,父亲得了癌症。我每天住在单位里,魏师傅也住单位里,还有一位胡师傅胡文魁,有时候晚上聊聊天。我不是魏师傅的徒弟,他徒弟很多,有康丽蓂、王兴玉、王学田、王文通、张庸等。我正式学活儿是跟康丽蓂学的,王兴玉那时在玉华台。我为什么感激他(魏天成)呢?晚上有时候师傅高兴了就告诉我,去把后头的火捅开,我开始以为是做点夜宵吃。不是,让我准备点原料,魏师傅要亲自教我活儿,当时魏师傅教过我鱼香肉丝、烹大虾、干炒牛肉丝。在菜品研究上,好多都是魏师傅的成果。那时候,魏师傅对菜是精益求精,前头炒菜,他在后头看着,看炒得不好,就掉脸儿。

“还有就是我结婚时,那时候我家里困难,结婚去北京转一圈就算旅行结婚了。回津后,魏师傅说结婚是人生大事,怎么着也要请双方家属、领导、好友、同事一起聚聚,就在宏业菜馆给我订了4桌,魏师傅给我掏了两桌的钱。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激······有一个阶段我被调到永庆基层店工作(管理宏业、川苏、和平餐厅、永庆楼、江南面馆5家饭馆),后来组织上又让我学开车。魏师傅知道后很不高兴,两次找到我岳父,同时也和我说过多次,希望我学烹饪手艺,可见魏师傅对烹饪这行的热爱。”

下面是一位曾在玉华台工作过的服务员刘佩云的回忆——

“在玉华台时跟着魏师傅,我们都叫他魏大爷......”

“魏师傅生活上很低调,虽然他是全国劳模,但是他不张扬,不讲吃穿,他早晨在家吃完早点,我们玉华台那会儿9点30分上班,他8点就去了。9点30分我们到了,他已经在那儿干上了。就看桌子上摆的很多虾,他就在那儿,把虾铰完以后给厨房。玉华台放酒的柜子前头有个条案子,中午营业了,魏师傅准站在条案子旁边,厨房做菜他都看得见,谁要做得不好,他马上到后边去,告诉你这菜应该怎么做。他的眼很管事,徒弟们做的干烧鱼、鳝鱼丝,从他而前一过,哪个不行他马上让回去重做,他对菜的要求比较严格。魏师傅中午吃饭时,一般就喝点啤酒,然后回家吃饭,吃完饭我们还没到他就回来了。下午上班他还站那儿,他往那儿一站,客人就都来了。我们就说,怎么别人站那儿就不行呢······

“魏师傅人品好,对别人从来没有要求,但是你活儿干得不好他得说。老师傅对徒弟要求严格,你菜做不好,他有时也急。对技术上要求严格,其他方面随和······”

“魏师傅人脾气好、随和,他工资高,我们就跟他逗,让他掏钱给我们买好吃的,他就掏钱,让我们到康乐买奶油冰棍,到泰隆路买好吃的,他看着我们吃他就乐。魏大娘手巧,原来在刺绣厂上班,做饭好吃,有时给魏大爷送来饺子,大伙儿你一个我一个捏着吃,最后一个也没给魏大爷剩,魏大爷也不生气,看着我们吃他高兴······”

如果还嫌不足,我们再摘录一段档案馆关于魏天成1962年劳模事迹表——

(1)1961年后,市领导为繁荣市场,扩大货币回笼任务,决定把玉华台恢复起来。原来玉华台的老师傅死的死,老的老,失散的失散,这时在和平烹饪技校任教师的魏天成带领12名学生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担起了复业的担子。仅有的6个师傅中没有一个是玉华台的老人,而且很少是南方馆的师傅。技术力量弱,工具设备全无。他购买工具,垒炉灶,日夜奔忙,饭庄得以很快复业。1961年12月1日,玉华台饭庄复业开市了,为了把徒弟带好,业务搞上去,他重新制定经营时间。大家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1962年,全年完成回笼任务80万元,上缴利润40万元的完美成绩。

(2)恢复经营品种、创制出了10多种北菜南做的新品种。通过改进制作方法、搞以猪代牛等办法,在其他师傅的配合下,一年来恢复了100多个菜品。经过他的积极建议及带头改进,先后恢复了名特产品:江南蟹壳黄烧饼、银丝卷等11个主食品种,营业额由每天的15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他了解到许多顾客因为点不到爆三样、炒肝尖、炸丸子等北方菜怏怏而走时,魏师傅心里很不舒服。他和其他师傅商量能否增添些北方菜。有的师傅说,怕混淆了南北馆的特色。魏师傅说,玉华台坐落在北方人较多的南市,进饭馆的顾客中北方人很多,这是现实。当时附近的北方馆天和玉、全聚德也非常忙,他就向领导提出北菜南做这个建议,在试制操作时他给徒弟们示范。在他的努力和大家的配合下,创制了炒肝尖 、熘鱼片等十余种北菜南做的新品,营业额上升了1/3。随着市场的好转,饭庄已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了,顾客反映菜品丰富,主食单调了。他建议增添主食品种,门丁、银丝卷等,把玉华台非常有名的蟹壳黄烧饼也一起添上。仅用了3天时间,就把主食品种由3种增加到11种,尤其是多年不见的蟹壳黄烧饼吸引了周边大批的南方顾客。

(3)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建立了原料的验收、领用保管制度。竹牌改用三联单的办法,改进服务、会计、厨房三核对的办法,改进按次序上菜的办法等。1962年1月,他学习全聚德灶的办法,亲自动手把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火力壮,出菜快,全年可节煤180多吨。他看到徒弟煮肉时,浮油都跑了,他就教撇油方法,每月撇油110多斤,全年撇油1000多斤。年初来的17个徒工,全部能顶岗。

(4)培养人才。1962年以前,在和平区烹饪技校时,他培养的90名徒工,有48名达到了中灶厨师水平,52名会做一般菜品,除了采取自己炒菜让徒弟看,边做边讲的方法外,还组织徒弟们开展竞赛,同时让几个徒弟做一种菜,做好后共同评定谁做得好,就让谁炒,其他人观摩,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掀起了比学赶帮热潮。他一有空就给学生讲基础理论知识,讲各种菜料的产地成分、用法和好的传统服务方法,年轻人总是把他围起来听他讲课,他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作因地制宜。

也许没有比以上这些亲历亲闻之人的追述和档案记录更真实亲切的描述了,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公而忘私、和蔼可亲且形象鲜活的名厨站在眼前。



振兴名店 厨艺超群



魏天成两次结缘玉华台饭庄,传承弘扬了淮扬菜的精髓。

玉华台是经营淮扬菜的餐馆。它的前身为玉华台饭馆,是准安人马少云于1943年8月15日创建的。马少云看到天津是水陆交通要道,许多南方人来天津做生意,开设淮扬菜馆有利可图,于是在今和平区滨江道福厚里6号,开设了天津玉华台饭馆。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少云离开本店,玉华台由一位姓裴的先生经营,后因多种原因,经营时间不长便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市长李耕涛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主张恢复各菜系的特色餐馆,并在南市重新筹建玉华台饭庄。李市长亲自题写了匾额。1964年,玉华台饭店迁到和平区黄家花园山西路,面积400多平方米。黄家花园一带南方人较多。玉华台饭庄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兴旺,1981年,玉华台改名为聚华楼饭庄。

1982年,王光英在天津任副市长时提议恢复玉华台的老字号及传统淮扬菜,王光英还请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题写了“玉华台餐厅”牌匾。王光英亲自找到魏天成,提出要恢复淮扬菜。于是1983年在黄家花园重新成立了玉华台饭庄。魏师傅当时在川苏,调任玉华台经理后,他根据王光英副市长提出恢复淮扬菜的要求,亲自挑选四梁八柱人选。饮食公司为此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去上海等地学习淮扬菜。

淮扬菜在我国各菜系中享有盛名。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造型美观,讲究汤口、口味清鲜,一向有“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咸甜适中、南北皆宜和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的美誉。魏天成肯用脑子,苦心钻研,天津玉华台在魏天成等人的不解努力下,传承保持了这些特点,其名菜有原汁鱼翅、清炖蟹黄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镇江肴肉、大煮干丝等。玉华台的鳝鱼菜有上百种,如炒鳝鱼糊 、炒鳝鱼丝、炒软兜带粉、大烧马鞍鳝、炝虎尾、炒生敲鳝鱼等。玉华台的特色面点有淮扬汤包、咖喱饺、蟹壳黄烧饼、萝卜丝饼、核桃酥、黑芝麻糊等。至此,玉华台老字号又以新貌面市,很受广大市民欢迎。

1991年,玉华台被扩建为6层大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改名为玉华台大酒楼,成为天津淮扬菜系涉外酒店。先后有一批现代名厨,如丁洪俊、王兴玉、韩世文、魏振生、张尚志等在玉华台主厨。国家和市级领导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多年来对玉华台都十分关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历届市领导对淮扬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多次来玉华台就餐并题字“淮扬美食”。玉华台大酒楼的经济效益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成为天津商业的支柱企业之一。

魏天成厨艺超群,在炒菜时特别地讲“范”、有“派”,他的师傅华士元上灶时就是穿白色的绸缎衣服,从来不戴围裙。魏天成也是,他炒完菜,灶台对面是汤锅,锅沿上还有衣服上都没有油。所以当时传承了华士元的那个“范”。玩“派”就是讲究干净,他做完菜工作服上没有菜汁油污,就连脚下老美华便鞋的白边也从来没脏过。

魏天成对技术精益求精。他要求做南菜大的蒜片不能用,都是要把蒜切成米粒大,葱也切成米粒大,姜也切成米粒大。

川苏饭馆卖榨菜肉片汤,那时候烧煤,得把勺搭下来撇沫子,这虽然是一个最简单的汤,先汆肉片,把肉片汆熟了,又软又嫩,汤要好汤,要把沫子撇干净。有人说做这么简单一个汤还要那么细吗?魏天成提出,咱们南菜馆就讲究一个干净,一点沫子不能有。比如炒鱼香肉丝,据厨师刘新田所见,魏天成是用油煸,煸时连辣醋等一块下去,这样它(挂的糊)就抓了,然后再掂配着下主料,泡完的肉丝下去,再掂配肉丝,肉丝已经滑过,有几分熟了,为了把这个色裹到肉丝上,还要煸,肉丝就快熟了,所以在炒的时候就不允许多掂勺,最多掂三下就得出勺。魏天成认为,真正把一个菜炒好了里面学问很大。过去一些老菜制作起来都有难度,但都是老一代认真摸索出来的,全需要实实在在去操作,不能有半点虚的。如扒菜,大翻勺是基本功。

扒菜是常用的一种烹调技法,制作时先将原料经蒸、煮、焯、烫等初步熟处理加工制成半成品后,再改刀成型,排列整齐;然后炒勺上火、加油,五成热时放葱、姜炝锅出香味后,加高汤调好味,把葱、姜捞出,整齐地推入排好的原料,小火爆烧酥烂人味,改旺火,边晃勺,边慢慢淋入湿淀粉勾芡,并根据需要从锅四周淋入葱姜油、鸡油等,大翻勺,装盘。魏师傅说,精湛的大翻勺技艺要将勺内菜肴整体翻过来,达到不散不乱,干净整洁,明汁亮芡,成型大方,这是扒菜的完美条件。

魏天成的一大特长是娴熟运用各种花刀,将荤、素原料剞出橄榄、金钱、菊花、荔枝等造型,且能将完整的鸡、鸭、鱼去尽骨、杂而不伤其皮,灌水不漏;能将水豆腐和蒸熟的鸡血切成一寸长、一分宽的丝,不断不碎。素菜荤制亦为拿手,如用玉兰片仿制鱼翅、冻粉仿制燕窝、莲藕面筋仿制排骨、豆油皮仿制烤素鸭等,均可乱真;制作的象形点心形象逼真。

从事烹饪多年来,魏天成有一个重要体会,那就是要尊重每一种食材。厨师的工作就是唤醒每一种食材中那幽微的宜人滋味。甚至可以说,他的烹饪生涯是与食材相知的过程。以南瓜为例,魏天成曾说:“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就是吃南瓜、山芋长大的,说实在的对南瓜没什么好印象。可是过了差不多10年之后,它在我的一个汤汁里面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鲍汁在早年间,大部分都是用食用的色素来调的,红艳艳的颜色。突然有一天我在市场上看到这个南瓜,长得仅比拳头大一点。有一次我把它蒸熟,切开之后,突然发现它的肉汁非常非常艳红,于是我就把这个南瓜打成蓉放到了鲍汁里面,结果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鲍汁的概念:第一,鲍汁颜色非常自然;第二,鲍汁呈现出非常好的一种浓度,带有浓度的口感出来了。从此我就觉得我们去审视每一种食材的时候,你都要去非常尊重地看待每一种食材,一种食材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差,就是你如何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放上正确的食材,让它呈现一个最极致的状态。”

魏天成善于创新。他在跟餐饮公司去南方学习淮扬菜时,看见南方的麻婆豆腐很有特色,他就动脑子认真学习研究。

天津当时没有南方这么嫩的豆腐,魏天成就因地制宜,利用山海关豆腐,终于创造了一款具有南方特点、适合天津本地人口味的麻婆豆腐。还有他吸收淮扬菜清淡微甜的特点,创造了如最早的拔丝苹果、拔丝菠萝、拔丝水果等拔丝菜品。

魏天成的烹饪技巧,不像山东菜特别讲究翻勺,南菜能翻但不讲究翻。魏天成说,南菜,学会翻,但尽量不用翻勺,尤其川菜,小炒的菜最多,扒菜、烧菜这些川菜里很少。就像炒鱼香肉丝,拿油煸副料,魏师傅的徒弟是拿漏勺用油冲辅料,如冬菇丝、青红辣子丝、笋丝等;而魏师傅则是用油煸,煸后将调料配好,再下主料,烹入调料,最多掂两三下就出勺。

魏天成的川菜技巧一是借鉴了他师傅华老四的技术,自己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良。有一个菜叫回锅肘子。川菜里有回锅肉,他这却是回锅肘子,把肘子搁锅里煮,抹糖色,然后盖上锅盖在油里炸,炸完再用炒回锅肉的料烧肘子。辣、香,还有些许甜,非常好吃。这是当时川苏菜馆独特的一道菜,这些都是魏天成的创新成果。他学习和继承名厨之长,利用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和天津人的生活习惯制作川苏风味菜肴,深受各地顾客喜爱。

魏天成擅长烹制创新名菜。他用绍兴酒糟烹制的香糟鸡丝,学习借鉴了苏州名菜东坡肉的原色、采用红曲米享制而成的四喜肉(又称酱汁肉);他利用川苏特有的鱼香味型享制的素菜鱼香茄子鱼香油菜等都是独创。



严师门下 高徒如云




魏天成既是中国烹饪名厨大师,还是一位烹饪教育家。

魏天成在20世纪60年代曾任和平区烹饪技术学校校长,80年代为天津市职工烹饪技术专科学校副校长、烹饪专业副教授,撰写和编辑烹饪理论教材,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著名特级厨师。

厨师这个行业有个传统,门派观念非常浓厚,师门之间相互保守,自家的技术从不外传。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做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大家都知道,水平高低全在于一点“小窍”,而这点“小窍”,同行识破不值半文钱。为了生存大家都只好这样。但魏天成在教学和师带徒中从不计较这些,一心只为发扬中华厨艺。

如今,经魏天成调教授艺的门人徒弟,遍布东方、西方,穿一袭白色衫裤,抡一把魏氏大勺,引领着浩荡汹涌的老饕大军,神游酸甜苦辣,尝尽人间佳鲜。

儒厨教授魏天成,桃李弟子皆名厨。1983年,天津考评十佳厨师,魏师傅的徒弟就占3名,他们是康丽蓂、王兴玉、王学田。从明星级厨师耿福林的风采中,可以见证魏天成传播华夏优秀的饮食文化对社会的特别贡献。

耿福林,国家高级烹饪技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天津烹饪大师、国际烹饪大师、国际名厨美食金绶带奖得主、天津餐旅职业培训学校名誉副校长、天津利顺德大饭店技术顾问。师承名厨荣益海、王梅景、魏天成、张振轩、崔小宝。精通津派本帮菜、冷拼雕刻、面点及多种地方风味菜。从业于利顺德大饭店任主厨,曾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配膳。他还研制推出了耿家宴,其中,荷叶米粉乳鸽、太极明虾、五香童子鸡、白叉烧肉、蟹粉狮子头等誉满四方。

魏天成1991年在天津市职工烹饪技术专科学校副校长任上退休,7年后因病去世。

综上可见,魏天成长期从事中国餐饮文化研究和探索,德艺双绝,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对我国的南北大菜有深入的研究,擅长菜品开发;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卓著,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厨界人才。魏师傅从事餐饮数十载,为华夏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