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近代天津名厨师 >> 安筱岩与周家食堂
详细内容

安筱岩与周家食堂

时间:2023-08-08     作者:方兆麟【转载】   来自:《近代天津名厨师》   阅读



1697597319117326.jpg


安筱岩

(1901-1972)

上些岁数的天津人,几乎都知道“文革”前黄家花园有家赫赫有名的餐馆叫周家食堂,虽然不一定人人都去那里吃过饭,但它的周家排骨、周家鱼却尽人皆知。后来,该餐馆改名为苏闽菜馆,搬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旁边经营,虽然地点繁华了,营业面积也扩大了,但招牌远不如周家食堂响亮。一家餐馆的影响力之大小,不在于它的招牌如何,最主要的在于它的大厨,如果大厨手艺超群,必然总有回头客,并会口口相传而闻名于“市”。反之,大厨手艺平平,招牌名字起得再响亮,题牌匾的人再有名、字再好,也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而当年营业面积仅有50多平方米的周家食堂,之所以能吸引全国各路名流前往品尝,就是因为它有一名擅做苏闽菜的大厨安筱岩,他的精湛技艺赢得了顾客们的盛赞,也为周家食堂创下了响亮的声誉。



从学徒到家厨




1901年农历八月初三(9月15日)安筱岩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家庭中。据他的后人讲,安筱岩的父亲曾在御膳房做过事。据当过御膳房掌案,后来成为太监总管的小德张回忆说,御膳房是官内最主要的部门,仅厨师就有数百名,外雇年幼效力的还有200多名,但大多数不是太监,这些人每天早5时进宫,下午5时出宫,因为宫内规定,除太监外任何男人不准在宫内过夜。

安筱岩9岁时开始读私塾,5年后(1915)便到坐落在北京东四七条的醒春居饭馆学徒。这个醒春居饭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但当年在北京可是著名的江苏菜馆,糖醋黄鱼、粉蒸肉、糟熘鱼片等是它的拿手菜,与南味斋、春华楼、玉春楼齐名,都是北京有名的淮扬菜馆,喜爱淮扬菜的鲁迅就经常光顾这些菜馆。

醒春居出名不仅在于它的菜品,更在于它的景致。醒春居所在的地点,原是曾任成都将军、四川总督、内务府大臣奎俊的私人住宅,这是一所宽敞宏大的花园别墅,除住宅外,还有一个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有戏台的大花园。清政府垮台后,宅子主人将戏台、园林、厅房划出一部分,租给商人,开设了醒春居菜馆,因此醒春居既有淮扬名菜,又有园林之胜,成为官僚政客、各界名流等经常“雅集”的地方,盛极一时。北洋时期中国著名外交家伍廷芳之子伍朝枢①,在其1917年日记中提到经常光顾的菜馆中就有醒春居。

然而让醒春居在历史上出名的还不是它的美食,而是1915年春夏之交号称“大总统门生”的女界名媛沈佩贞暴打国会议员的新闻。不过更准确地说,这件事应该是个龌龊的丑闻。

沈佩贞何许人,竟敢暴打国会议员?她是个崇拜政治领袖人物的风流女子,原籍湖北黄陂,与黎元洪是同籍。因是同盟会员,曾与黎元洪相识交好。后来为争取女权,来到北京,先是四处演说、上书,并纠集起一批所谓新女性,其中不乏名门闺秀、虚荣女生,组织了女子请愿团,自任团长。1912年8月,沈佩贞作为同盟会会员,参加了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的同盟会改组大会,会上因由宋教仁草拟的新党章中禁止女性加入,她与另一女盟员唐群英一起冲上主席台打了宋教仁,故被人称为“女志士”。之后,热衷于政治投机的沈佩贞,傍上了执掌京城治安大权的步军统领江朝宗,认其为“义父”,不久又认段芝贵为“叔父”,并借助这两位权贵的引荐,往来于新华宫,很受袁世凯赏识,将其收为“门生”。因此,沈佩贞的名片上赫然印上“大总统门生沈佩贞”几个字,风光一时。

1915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沈佩贞率领靓装艳服“新女性”10多人来醒春居欢宴,置酒筵于假山边海棠树下。大家脱鞋解袜,换穿绣花拖鞋,谈笑风生,毫无拘束,并邀男宾加入。微醉时,有人提议以“闻臭脚”为酒令,如令到接不上来者的,罚醒春居酒一杯(一茶杯绍兴酒),闻臭脚一次。有些男客故意被罚闻脚,以此作乐。不想,此事被正在醒春居吃饭的上海《神州日报》记者看到,便在报纸上给曝了光,并连刊三日。

沈佩贞看到报道后十分愤怒,要求《神州日报》社长汪彭年登报澄清并赔礼道歉,被汪拒绝。汪彭年也是有来头的人物,他哥哥汪康年是《京报》的创办人;他本人与袁世凯的幕僚杨度私交甚密,因此根本不理会沈佩贞的要求,仍在报端揭露隐私,内容涉及江朝宗、段芝贵等要人。于是沈佩贞率领她的娘子军二三十人,会同她的干爹江朝宗的士兵10多名,浩浩荡荡直奔汪彭年的府上,高声叫骂,摔桌子砸板凳,闹得不亦乐乎。汪彭年见势不妙,早从后门溜走。当时寄居在汪府的国会议员郭同,看见她们胡作非为,便出来制止,结果被她们一顿暴打。郭同盛怒之下将沈佩贞告上首都地方审判厅。事情闹大了,江朝宗等也不敢出面了。袁世凯也感到自己的“门生”实在丢脸,就放出风来要求法办。最终的结果是郭同胜诉,沈佩贞罚禁押半年。但人押不久,江宗朝等即将其保释出来。这场风波过后,沈佩贞也就风光不再了。

这件事虽不太光彩,但无形中却给醒春居做了个大大的免费广告,使其更名扬四方。恰恰就是在这年,安筱岩来到了醒春居当学徒。1918年,安筱岩在醒春居学了3年徒出师后,被师傅安排到铁路上做包饭②,一做就是两年。在这两年实践中,安筱岩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厨艺,手艺大有长进。后经人介绍,于1920年来到在财政部任职的郑绍鹤家中当了私家厨师。

郑绍鹤,福建人,原在海军部军需司任职,后又去了财政部。北洋政府历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刘冠雄都是福建人,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也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因此海军中福建人很多,所以郑绍鹤能在海军部谋个差事也不是多难的事。他为人很有公子哥的做派,好讲排场,夸夸其谈,善用心计。也正因为如此,1934年郑绍鹤靠着招摇撞骗当上了大中银行天津分行经理,以后他又在北平成立了分行,并利用大中银行有发行钞票的业务,私印私发了40万元钞票,并监守自盗14万元行款,案发后被送交北平市警察局法办,至此,人们才知道他的所谓私家车、佣人等,都是借来的,此人原来是个拆白党。后来其家属托人说情,郑绍鹤才获得保释。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那时安筱岩早已离开郑家来天津了。

安筱岩1920年来郑家当厨师时,郑绍鹤为了拉拢关系,经常在家里摆宴,以显示自己阔绰、交际广泛。安筱岩在醒春居学的是做淮扬菜,后经自己钻研,厨艺日增,到郑绍鹤家任私家厨师后,厨艺进一步得到提高,很受宾客称赞,因此在郑绍鹤家里日复一日地做了10年厨师。郑绍鹤是福建人,爱吃家乡菜,在这10年里安筱岩在一位擅长闽菜的师傅指点下,学会了做福建菜。这10年的历练,为他后来成为周家食堂的主厨,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这10年中,安筱岩的生活是比较稳定的,也有了一定积蓄,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安筱岩的夫人朱氏,是北京满族人,贤惠能干。安筱岩当私厨每天得从清晨忙到半夜,根本顾不上家里的大事小情。朱氏就将家中里里外外的事都承担起来,让安筱岩能安心做事。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后来搬到天津,朱氏都将家里家外的事料理得井井有条,丝毫不用安筱岩操心。不幸的是,1939年朱氏病逝,中年丧妻对安筱岩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原本就不爱说话的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安筱岩心疼尚年幼的孩子,决心不再另娶,毅然一个人挑起了抚养三个儿女的重担。

1931年,天津有位周衡大律师,是江苏宜兴人,其夫人韩秀芬是天津人,二人都是美食家,对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多有研究,韩秀芬还能亲手烧几道好菜,并能结合南北方菜肴的不同特点,独创一些新菜品。周家曾聘请一位原在中国银行掌灶的陈师傅来家中做饭,该厨师厨艺高超,烹饪技艺别具风格。当周律师得知安筱岩既擅长淮扬菜,又会做福建菜后,便以高价将安筱岩聘到自己家中当私家厨师。这样,安筱岩携全家随周律师来了天津。刚来天津那几年,安筱岩一家就住在周律师家中。周衡律师的家在当时的英租界53号路,也叫益世斌路(1945年后改名柳州路)2号,是一个二层小楼,两家人住在那里还算宽敞,以后安筱岩才搬到了教堂后西宁道宝祥里居住。

江苏宜兴周家,是当地望族,历史上有名的“除三害”的周处,就是宜兴人。据有文章说,周衡律师的祖先周燕如曾任明朝首辅大学士(宰相),颇有名气。周衡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他本人兴趣广泛,对书法、绘画颇有研究,尤其收藏善本甚丰。周衡曾当过县官,但在当时中国官场中,周衡的才华难以施展。于是挂官卸任,闲居天津,后在周公馆挂起了律师牌子。

律师是个交际广泛的职业,使周衡结识了众多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其中尤以银行界居多。周律师与夫人韩秀芬甚为热情好客,每当有朋友来周家拜访,周家总要留饭,且必以美味佳肴相款待。因此,造访周家的银行、工商等各界的朋友,经常能够尝到几道色香味俱佳、清淡可口的菜肴。起先是朋友们,后来是朋友的朋友,久而久之,圈子越来越大。周家菜肴色香味俱佳、清淡可口,名声渐渐传开,慕名食客不断,更有甚者,欲借周家之地请客品尝周家美食。周公馆既不便拒绝,又深感应接不暇。于是周衡的一些朋友便出面劝说,干脆收起律师的牌子,多请几位精通厨艺的帮手,开设一家独具特色的“周家美食”菜馆。1947年,周律师与夫人几经核计,最终下定决心,腾出自家住房一楼,领取营业执照,开办了苏闽风味的私家菜馆,韩秀芬任菜馆经理。不过,由于营业面积仅50多平方米,要吃饭必须事先预订,不接受散座。安筱岩也从周家的私厨,转变为面向社会做公馆菜的主厨。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选料到配菜,再到灶上,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绝不马虎敷衍。



任周家食堂主厨



周家私家菜馆一开张,便整日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区区50多平方米的餐厅难以满足“吃货”们的要求。每天从早忙到晚的安筱岩看到有这么多顾客登门,心里自然也很满足,因为这是自己的价值体现。常来菜馆吃饭的,不乏天津有名的美食家,像周叔弢、毕鸣岐、张学铭、陈亦侯等这样的名家,他们不仅能品尝出这些菜的特点,还能指出美中不足之处,这让安筱岩大为受益。俗话说,褒贬是买家。安筱岩把这些意见建议记在心里,闲时就反复琢磨推敲。为了保证菜品质量,韩秀芬和安筱岩一起,从选料到灶上,每一道环节都严格把关,原料不能以次充好,用料不能随意加减,火候不能马虎,一定要做到让所有顾客都吃得满意,吃到地道的苏闽风味。韩秀芬自己也会做福建菜,有时还亲自掌勺做几道菜。她也经常与安筱岩切磋,对原有菜品进行改良创新。安筱岩也从老板娘那里学了一些福建菜的做法,使自己厨艺得到进一步提高。

淮扬菜和闽菜,都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中,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淮扬菜,以中国“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而享誉世界。

淮扬菜基本上是长江流域几省菜肴的总称,它吸收融汇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菜肴的基本特点,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咸宜的特点,也被人们称为“三江菜”。淮扬菜选料严谨,原料多以江河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制作精细,讲究刀工,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在调味上讲究清淡,突出本味,鲜咸而略带甜味。淮扬菜重视调汤、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著名菜肴如清炖蟹粉狮子头、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拆烩鲢鱼头、清蒸鲫鱼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色香味形俱全。

淮扬名菜馆早年在天津为数不多,只有紫竹林、鲜味斋、江南第一楼、新园(附设于新旅社楼上)通商饭庄、新泰和及玉华台等数家。天津的玉华台餐厅建于1943年,是扬州人马少云来津开设的,在今和平区滨江道福厚里六号楼上,有扬州小吃汤包、核桃酪,又有淮扬炒鳝丝、炝虎尾等名肴。为了突出淮扬菜特点,还专门从扬州请来刁、邰、卢三位厨师掌勺。由于经营得法,在津的南方客人给予较高评价。

淮扬菜在我国各菜系中享有盛名,其特点是选料精细,突出主料讲究汤口,造型美观,味美清鲜,向有“浓而不腻,烂而不糊,淡而味鲜,咸甜适中”和“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的特点。天津玉华台餐厅保持了这些特点,如原汁鱼翅、清蒸蟹黄狮子头、肴肉、干㸆大虾、水晶虾饼、番茄虾球、松鼠鳜鱼、梁溪脆鳝、莲花童鸡、镜箱豆腐、煮干丝等都是淮扬名菜中精品。玉华台擅长做鳝鱼菜,他们用鳝鱼为主料按淮扬做法有十几种,其中鳝鱼丝、炒鳝鱼糊、马鞍鳝、炝虎尾、炒生敲鳝鱼等更受欢迎。玉华台餐厅的淮扬面点有淮阳汤包、咖喱角、蟹壳黄萝卜丝、核桃酪、黑芝麻糊等多种小吃。

闽菜地域特点比较浓厚,分为以福州为代表的闽东、闽北菜,口味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以厦门为代表的闽南菜,口味以料调味,重酸辣;以客家为代表的闽西菜,食材多为山珍,口味偏重咸辣。故而闽菜有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用糖醋。其烹调特点是,汤菜清,炒食脆,味厚鲜。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熘、焖、汆、煨、爆、炸、炖为特色。由于福建沿海盛产海鲜,因此闽菜中擅用海鲜为食材烹制佳肴,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闽菜注重刀功,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如荔”之美称,而且一切刀功均围绕着“味”下功夫,使原料通过刀功的技法,更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质地,使原料的自然美在经过精心烹制后,高度融合,达到表里如一的效果。闽菜中除了著名的佛跳墙外,还有七星鱼丸、乌柳居、白雪鸡、醉排骨、红糟醉香鸡、红糟鱼排等。

说到佛跳墙,这里就稍微多说几句,因为这也是周家菜馆安筱岩的一道拿手菜。

佛跳墙是闽菜中的首席名菜,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相传这道菜始于清同治末年(1874),福州一钱庄老板设家宴招待福建布政使周莲。此宴由其夫人亲自操办,采用鸡、鸭、肉、海参、鱿鱼、鱼翅、干贝、海米、猪蹄筋、火腿、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辅以绍酒、花生、冬笋、冰糖、白萝卜、姜片、桂皮、茴香等配料,效法古人放在绍酒坛内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回去即命衙厨郑春发前来求教。郑春发学会后,在用料上减少肉类,偏重海鲜,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后来郑辞去衙厨,自己开办了聚春园菜馆,推出此菜,生意兴隆。一次几位举人和秀才慕名而来,当此菜端上来揭开盖时,香气四溢,众人品尝后无不赞好,争相吟诗作赋,有人当场吟诗赞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由此此菜改名为佛跳墙。

另有一种说法,相传清道光年间,福建某山一庙中有个小和尚,平日打理清扫寺庙环境,偶尔会私藏些供桌上的牲礼,倒在瓦罐里存放。有天晚上小和尚饥肠难耐,想到瓦罐里还存着一些牲礼供品,遂把罐里各种材料集在一起,爬到庙外空地以柴火焖煮,结果瓦罐中杂烩味道颇佳,之后隔段时间小和尚就开次洋荤,偷偷打一番牙祭。直到有一天,庙内老和尚夜半起床方便,无意间闻到庙外有一缕奇香飘来,便循香而去,意外发现是小和尚偷偷以旧瓦罐装各种菜料煨在一起,烹调出这样不同凡众的异香,老和尚情不自禁地加入打牙祭行列,因此而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有一饭馆大年三十封门前,掌柜的怕店里所剩食材坏掉,便让厨师将所有未用完的零散鸡、鸭、肉、海鲜等食材收集在一起,放在坛子里炖上,并招呼所有伙计一起喝酒吃饭。等待中,大家闻到从坛中飘出的奇香,觉得很奇怪,揭开坛盖时,坛中气味香飘四溢,令人垂涎三尺。这个香味吸引了一位正冒着寒风匆匆赶回家过年的秀才,秀才不由得走进店来。掌柜的一见,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热情地邀秀才一起吃年饭。又冷又饿的秀才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美的菜,问掌柜的这是什么菜?掌柜的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便对秀才说,这菜还没有名字,你是秀才,这顿饭不能白吃,给这个菜起个名字吧。秀才想了一下说,开坛香四邻,佛闻跳墙来,就叫它佛跳墙吧。

不论有几种说法和传说,大体意思都差不多,这些故事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道美食的诱惑力,即使没尝到过这道菜的人,听到这个故事后也会勾起食欲,令人产生遐想。

周家私家菜馆于1947年对外营业时,名为周家家庭食堂。之所以称为“食堂”,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在自家公馆中,营业面积小,只接受订餐,不卖散座;二是属于私家菜,有别于其他菜系菜;三是低调经营,不张扬。经过两年运营后,到了1949年菜馆名称正式定名为周家食堂。1952年后才开始接待散座客人。1966的“文革”开始后,一度改名为红卫兵食堂,后正式更名为苏闽菜馆,一直沿用至今。安筱岩从1947年起至1965年退休,一直担任周家食堂主厨,可以说周家食堂响亮的名字与安筱岩的名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际大码头,论餐饮,可以说中西大餐、南北名菜、各路小吃,无所不有,那么一个后起之秀且营业面积很小的周家食堂凭什么而出名?又凭什么而赢得了这么多名人前来品尝并给予赞誉的呢?当然是它的菜品。当年安筱岩在周家食堂苏闽菜系基础上自创的几道独特的名菜,吸引了无数顾客,使周家食堂名扬天下。其中最具代表性、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周家排骨和周家鱼。

以猪排骨为食材做菜,可能所有普通家庭都会做,而且东、西、南、北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即使是清炖排骨,亦因每家手法、口味不同,也能做出千变万化的味道。那么周家食堂排骨怎么就能与众不同,而且受到各方顾客的欢迎呢?

周家排骨首先在选料上,是选用上好的西排。所谓上好,即肥瘦得当,瘦多肉柴,肥多肉腻,都会影响味道。每块猪排大小在1.2斤左右,洗净后放在锅中上色煮炖,待炖到七成熟,捞出晾干,然后放入碗中入进蒸锅,将以肉汤勾兑好的酱汁均匀浇在排骨上,大火蒸20分钟,出锅时排骨外形不散,颜色鲜亮,但肉已酥软如棉。这道菜说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是一道功夫菜。这道菜外表看上去有些像北方的红烧排骨,但做法、味道却不一样。色重,有鲁菜特点;煨炖,有闽菜技法;锅蒸,又有淮扬菜技法。所以这道菜是安筱岩结合了北方菜的特点,用了苏闽菜的技法和调味做出来的,与传统苏闽菜的做法不完全一样。有些人在介绍周家排骨时说周家排骨甜咸适中,甚至说它与无锡的糖醋排骨味道差不多云云,这些说法完全是不对的,据曾在周家食堂担任过厨师的薛兆东师傅说,做周家排骨根本就不放糖。至于周家排骨口感、味道到底如何,千万不要去看那些“香甜鲜嫩、质地酥烂,咸甜兼具,甘香宜人”等没有任何味道的、华而不实的评论词句,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品尝后才知道它独特在哪里。当年很多人在周家食堂吃过安师傅做的排骨后,都回家效仿他的色、香、味去做,但无论怎么做,最终都十分感慨地说,就是做不出人家那个味儿来。据说,周恩来总理当年只要到天津来,一定要尝尝这道菜。

周家鱼更是安筱岩师傅的拿手菜。做鱼不像做排骨,家家都会做。要说最会做鱼,而且做得很有味道的,在北方当属天津人了,天津人做的鱼味道就是与众不同。而安筱岩所做的周家清蒸鱼,则完全是淮扬菜的做法,但又有他独到的手法。

最初,安筱岩所做的清蒸鱼,选材是长江中的鲥鱼。鲥鱼是长江下游一带特有的洄游鱼,这种鱼全身银白光亮,鳞片不及绿豆粒大,鱼刺细密如毛。鲥鱼出水即死,所以要能吃到鲜活的鲥鱼是非常难得的。据记载,乾隆帝当年得“飞马传鱼”才能吃到。清蒸鲥鱼不是安筱岩的发明创造,而是自古就有。据史料记载,东汉初年,浙江余姚人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颇有才干,是刘秀老同学,曾帮刘秀打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之后便退隐江湖。刘秀当了皇帝后想请严子陵辅佐朝政,曾三次派人前往他隐居钓鱼的地方,才将他接进京城。一天,刘秀亲临严子陵住所拜访,但他却假装在睡觉,刘秀无果而返。后来刘秀索性将他请入宫内叙旧论道,并让严子陵与他睡在一张床上,严竟“以足加帝腹上”,故意触犯君臣之礼。但刘秀为中兴大业网罗人才,并不介意,反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然而刘秀的大度并没有打动严子陵,反而总是给刘秀讲他垂钓鲥鱼清蒸下酒之美,刘秀亦听得津津有味,命人打来鲥鱼让严子陵清蒸,并与之共饮。最终严子陵难舍鲥鱼美味,婉言谢绝了刘秀的美意,回到江边安享隐居垂钓之乐。

清蒸鲥鱼,为江南三味之一,鱼肉细嫩,味鲜爽滑。吃时要蘸姜末香醋汁,才更能体味出其鲜美味道。制作时,要先将其纵向一分为二,然后带鳞切十字刀花,以葱姜盐酒入味后,配上玉兰片、火腿丁、猪油丁等再上锅蒸。吃这道菜与其他鱼不同,一是带鳞吃;二是要蘸醋料吃;三是因鲥鱼太名贵,故所有菜馆以鲥鱼这种鱼只上半条,从无整条。清蒸鲥鱼作为淮扬菜中的名菜,确实鲜美无比,在笔者吃过的各种清蒸鱼中,能与鲥鱼相媲美的,可能只有松花江白鱼了,但这种鱼现在也只在中俄边境的兴凯湖中有了。除此之外,其他任何鱼都无法与鲥鱼的鲜美相提并论。

安筱岩师傅如何做这道菜?有何与众不同之处?1956年3月20日的《天津日报》上有一篇报道,名为“周家食堂的清蒸鱼”,在文中安筱岩讲他是怎么做这个菜的。他说:“做清蒸鱼最好选择松花江白鱼和青鱼做,其次是活鲤鱼和比目鱼、鳜鱼。做法是将一条约一斤到二斤重的鱼,搁在大汤碗里,在鱼背上排上真火腿、冬菇、玉兰片各六片,三钱虾干、五钱大油丁、两段一寸长的大葱、两片姜,再放红钟牌酱油、盐、白糖、熟大油各少许,绍酒二两、味精二钱、鸡汤一小碗,然后用毛头纸封住碗面(使鱼味不会跑掉),搁在笼屉里约蒸20分钟,鱼就熟了。吃的时候,用一小碟姜末同醋蘸着吃。”这段报道中关于周家食堂清蒸鱼的做法,是安筱岩自述的,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说法。现在不少人在谈周家食堂清蒸鱼的做法时,其说不一,甚至还添油加醋,这样一来可信度就差多了。这里所引用当年报纸所载关于周家食堂清蒸鱼的做法,应该是准确的。

据安筱岩的徒弟薛兆东师傅说,最初周家食堂的清蒸是用名贵的鲥鱼来做,后来因鲥鱼稀缺,安筱岩就试着以其他鱼代替,如鲤鱼、目鱼、鳜鱼等,经过不断摸索,最后认为还是目鱼(学名比目鱼,天津人称之为鳎目鱼、塔麻鱼)效果最好,所以再做这道菜便多以目鱼为食材来做清蒸鱼。后来,也有人采用安筱岩的技法,以鲤鱼、鳜鱼为食材做这道菜。

天津人做目鱼,很少有清蒸的,多以红烧为主,这样比较容易入味,所以很多菜馆都有红烧目鱼这道菜。目鱼是渤海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鱼,食材好选,价格不高,味道也很鲜美,因此安筱岩在清装鲥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制了清蒸目鱼,经过精细烹制,使之成为味美鲜嫩的周家食堂招牌菜——周家清蒸鱼。在这道菜中,安筱岩同样是结合了南北方食材的特点,用了淮扬菜的技法来制作的。在食材方面,闽菜与淮扬菜有个很明显的不同点,即闽菜多以海鲜为食材,而淮扬菜则多以河鲜为食材。而以目鱼为食材,又是闽菜中不多见的,所以这道菜又体现了北方菜的特点。安筱岩创制的清蒸目鱼之所以能成为周家食堂的招牌菜,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仿照前人,技法再好也成不了大师,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被人们所认可称道,才称得起是大师。

1952年,广州举办全国食品展览会,周家食堂代表天津参展。安筱岩现场烹制了当家菜品周家鱼,这道清蒸鲥鱼端上展台时,上面覆盖了一张绵纸,观者不解其由。当掀开绵纸时,一股浓郁的鲜香扑鼻而来,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前来观看,可见周家鱼不同凡响之处。这次参展,也使周家食堂名扬全国。这年冬天,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应邀来津参加第二工人文化宫开幕庆典,演出之余慕名到周家食堂品尝了周家鱼,食罢连连叫绝,对安筱岩大加称赞。在他的宣传推荐下,侯宝林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谢添等京、津、沪文艺界名流纷至沓来,专门要尝这道菜。

周家食堂作为苏闽风味菜馆,除了自创的周家排骨、周家鱼外,还有其他一些名菜,如佛跳墙、宜兴头菜、通心河鳗、八宝芙蓉蟹、糟熘大肠、福州丸子、虾皮丸子、红糟响螺、椒麻鸡、大葱鸡、糟熘鱼片、糟熘大肠、糟熘肚片、蛋糟香螺、鸡茸洋粉、扒海参、红烧裙边、清炖鼋鱼等。当年周家食堂的美味,在很多天津人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有位名叫“北京的老铁”的网友,原家住在天津柳州路益世里,他在网上发文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周家食堂时写道:“我印象比较深的是60年代的时期,当时供应匮乏,肉凭票供应,远远不够。奶奶为了让家人吃得好些,经常让我去周家食堂端菜。我就拿一个提篮,里面带上一个盘子,到周家食堂按奶奶说的,点一个菜装盘,带回家来。当时最常点的菜有两个,一个是四喜肉,一个是古老肉,四喜肉三块六,古老肉一块七。按当时的市价水平,这价格是高得惊人了。四喜肉是四块肉方,色、香、味俱佳,甜口,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这味道成了后来我评价炖肉类菜肴的标准,后来别处还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和朋友说起,都说那是因为困难时期,肚里缺油,所以才吃着好吃,其实还真不是,我的口味我自己有数,好就是好。”



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接触过安筱岩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不爱多说多道、非常厚道老实的人,而且做事很认真,做人很低调。儿女们说,父亲心地善良,性情温和,他早出晚归,几乎没有休息日,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灶台上,灶台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他说话做事不急不躁,从来也不发脾气,在他们记忆中,只有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跟老板娘韩秀芬闹了别扭,自己生了几天闷气。安筱岩很疼爱儿女,中年丧妻后儿女由他自己一手带大。50年代末,组织上要安排安筱岩去国外大使馆工作,但为了儿女,他毅然婉拒,推荐其他同事前去。

安筱岩的徒弟薛兆东说:“我1963年去的苏闽菜馆,那时安师傅已经60多岁了,基本上不上灶了。安师傅脾气好,从不打骂徒弟。菜馆厨房面积小,就两三个灶,安师傅先让我们熟悉环境,没看几天就让我们上手,给上一拨来菜馆的厨师打下手。安师傅在一旁做案头指导,看到我们哪里没做好,就让我们重新去做,不多说什么。安师傅总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徒弟尽快达到二灶水平。”安筱岩原曾想收王宏斌为徒弟,但因他年龄大、爱面子,不大主动。尽管如此,安师傅还是主动耐心地指导王宏斌烹饪技术,使他的烹饪技术得到稳步提高。由于安筱岩教学耐心、诚恳、毫无保留,受到市饮食公司的表扬,并奖励了几个日记本,他把日记本分送给徒弟,每人一本,让徒弟把平时操作过程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为了培养人才,安筱岩还参加了市饮食公司组织的菜谱研究编撰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菜品配方奉献出来,供同行和学生们学习参考。他这种精神和做人做事的态度,赢得餐饮业同行们的好评和尊重。

安筱岩爱店如家,勤俭节约,而且非常重视食品卫生。他常说,饭菜是吃到嘴里的东西,绝不能马虎,一定要洗净、做熟,为顾客提供的菜肴要达到卫生标准,对顾客的健康负责。他要求厨房、灶台都要干干净净,各种食材要洗净。同时要求徒弟都要注重个人卫生,自己以身作则搞好个人卫生,给徒弟们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过去,店里处理猪大肠时把刮下的油不是送人就是扔掉了,为了尽量节约成本,安筱岩把这些油积攒起来,经过精心冲洗加工后,每月可以炼出9.5千克油,可为菜馆节省8元费用。当时,8元钱就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

安筱岩工作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做每道菜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他还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按照四季变化推出节令菜,大受欢迎。安师傅还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发明创造一些新菜品,使周家食堂越发受到顾客的喜爱,名气也越来越大。店里的意见本上,写满对周家食堂菜品的好评。

安筱岩自1956-1958年连续3年被评为天津市饮食公司先进工作者,是天津市第三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表彰,并被安排到北戴河疗养。196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筱岩在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继续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默默地回报社会。

1959年8月25日,天津市服务行业在天津干部俱乐部举行了一场万人大联欢。中午12点,市委书记万晓塘、市长李耕涛等领导同志来到干部俱乐部,与服务行业职工们一起联欢。他们与基层职工亲切握手,促膝谈心。万书记还登上湖中的小船,亲自操桨为职工们划船。做了51年厨师的全聚德饭庄主厨董文礼对李市长说,过去我们这一行,最被人瞧不起。李耕涛说,现在不同了,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你们厨师和服务人员都很光荣。李耕涛还与特一级厨师魏天成谈起如何培养饮食行业接班人问题。就在大剧场里京剧表演正精彩的时候,满头白发的安筱岩独自一人眼含热泪走出了剧场。今天对他来说是令他高兴、兴奋的一天,他在想,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拿什么来献给党、献给人民?正在这时,正阳春鸭子楼名技师张寅龄也从剧场里走了出来,他与安筱岩在想着同样的问题,于是二人便商量制订一个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计划。他俩正热烈地商量着,魏天成也走了过来,三个人一起研究制订了一个恢复断档多年的各种名菜和培养徒弟的计划。之后,他们三人兴奋地作诗一首:“旧社会里真黑暗,厨师被人称下贱。今天解放十周年,党的关怀说不完。开大会来搞联欢,市长设宴来请咱。厨师厨师不简单,回忆过去热泪含。今天只有加油干,培养徒弟我们担。增产节约掀高潮,创造成绩把礼献。”(《天津日报》,1959年8月26日)

经过魏天成、安筱岩等人的努力,他们培养接班人的想法终于在1962年1月12日实现了。那天下午,在和平区饮食公司的主持下,30名年轻厨师在玉华台饭庄拜8位名厨和一位有着55年服务经验的老服务员为师。这9位老师傅分别是:玉华台饭庄厨师魏天成、登瀛楼饭庄厨师吴行吉、周家食堂厨师安筱岩、永元德饭庄厨师高瑞亭、登瀛楼饭庄厨师杨承芝、正阳春饭庄技师张寅龄、玉华台饭庄厨师韩世文、全聚德饭庄老面案师董文礼、登瀛楼饭庄老服务员于永春。这次拜师会成为天津市餐饮业一次历史性的盛会。

然而在这次盛大的拜师会上,更令业内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在天津厨师界排头把交椅的特一级名厨、天津烹饪学校校长魏天成,带着玉华台饭庄主厨韩世文,拜时为特二级厨师的安筱岩为师,专门学习周家排骨、周家清蒸鱼这两道名菜的做法;而安筱岩也带着三名厨师拜魏天成为师。这件事一时成为轰动全市的新闻,在天津餐饮业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安筱岩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了一辈子厨师,有些人会好奇地问,安师傅就没有出过“闪失”吗?这话还真问着了,安师傅还真出过“闪失”,而且还是一个很大的“闪失”,这也在餐饮业老师傅口中成为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1963年6月。当时任朝鲜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崔庸健来中国访问。10-13日,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朱德委员长和国务院贺龙副总理的陪同下,来到天津参观。来津期间,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在天津干部俱乐部举行欢迎宴会。为此,市饮食公司选派魏天成、安筱岩、耿福林等几位天津名厨师前去献艺。那天,安筱岩准备的菜是糟烩鸭丁。这道菜是淮扬菜,以鸭丁为主料,以火腿丁、春笋丁、冬菇丁等为辅料,以香糟烧烩。香糟是以绍兴酒加工而成,呈白色。闽菜也擅长用糟,但是红色,故名为红糟。那天不知是什么原因,安筱岩在做这道菜时,辅料没用火腿丁和春笋丁,而用的海参丁和虾仁。菜端上桌以后,据说是崔庸健问道,糟烩鸭丁这道菜是不是改了做法?他的话可能也无意说出的,但对于接待方的主人来说,这可是个大失误。这下可砸锅了,当场重做是不可能的。朱德不动声色,在访问结束前,在市委交际处(今解放路市人大常委会)三楼又安排了一次送行宴会,这次请安筱岩做的菜是清蒸鲥鱼、周家排骨、糟烩鸭丁和佛跳墙,让他一下把看家菜全部亮出来了。这次安筱岩做的糟烩鸭丁,所用的辅料是火腿丁、春笋丁了。这顿送行宴不仅挽回了主人的面子,而且让安筱岩风风光光露了一手,宾主皆大欢喜。

小心翼翼做了一辈子饭,又一贯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的名厨安筱岩,怎么会在这么一个严肃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出差错呢?现在看来已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是墩上配错菜了?还是安筱岩疏忽了?或临时出了意外?这些都不可能。现在分析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可能是一向喜欢创新的安筱岩把淮扬菜与福建菜结合起来做的一道创新菜,大概是安筱岩想让客人在一道菜里品尝到两种不同的风味吧。为什么这么说?据笔者分析,糟烩分香糟与红糟,香糟产于杭州、绍兴一带,是用小麦和糯米加曲发酵而成,色泽清淡微黄,淮扬菜中多用。红糟产于福建,以糯米为原料加红曲酿制而成,色泽浓而鲜红,闽菜中多用。糟烩鸭丁本是淮扬菜,是不放水产品的,菜品清鲜色白多彩;而福建菜的红糟烩菜中多用海鲜,菜品色重味浓。将两种不同风格的做法糅合在一起,也许会别有风味。

安筱岩1965年从周家食堂退休,但做了一辈子厨师的他,心中始终放不下自己心爱的灶台,仍不时地去店里看看转转,给徒弟们指点一二。他心里始终希望能将中国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1972年一代名厨安筱岩因病去世。安筱岩虽然离去,但他的周家排骨、周家鱼以及其他菜品却一代代传承下来,没有成为“绝响”,人们现在去天津苏闽菜馆仍能品尝到这些菜品的美味。厨师在人们眼中不是多么显赫的职业,但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兢兢业业,并能以“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地苦心钻研,甘于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就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安筱岩就是这样一个人。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