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近代天津名厨师 >> 津门面点名师——李文旭
详细内容

津门面点名师——李文旭

时间:2023-11-14     作者:吕舒怀 冀文蕊【转载】   来自:《近代天津名厨师》   阅读



1700793803670313.jpg

李文旭

(1916-1986)



下卫谋生



1916年12月23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惊动了山东福山县一个偏僻的乡村。村中李家诞生一名男婴,取名为李文旭。

按说家族添丁进口是桩大喜事,何况头生就是个大胖小子,可对于贫困交加的李家来说,家中多一张嘴吃喝,却是愁事。李家世代为农,到李父这一辈,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小文旭生不逢时,恰又赶上战乱年代。李文旭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眼瞧着村中富家子弟背着书包上学堂,他格外羡慕,几番央求父亲送他上学识字。进学堂得花钱,自然会增添家庭负担。但李父是个明白人:供儿子念书有好处,或许将来能帮助李家摆脱困境。

李父勤劳而手巧,除了种地之外,他起早贪黑地开始干“副业”,编织箩筐、簸箕拿到集市上卖,换来钱供李文旭进了学堂。就这样,李父干完农活干编织,日夜操劳,靠那一点点收人强撑着让他读了3年,后来实在供不起了,李文旭只得中途辍学,天天下地帮助父亲干农活,那年他刚满10岁。家贫出孝子,他小小的年纪懂了担当,面朝地背朝天地从土里刨食,帮父亲分担起家庭的担子。

1928年,李文旭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现在很难说清当初是他家人的决定,还是他个人的抉择。12岁的李文旭打算离开福山老家,到天津卫去闯荡。

民国时,福山帮的厨师们已经在京津等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不忘提携后进,所以福山一带家穷贫境贫寒后生们,纷纷结帮搭伙到大城市学徒挣钱,贴补家用。正是在这样情形下,李文旭打点行装,辞别父母,跟随他的同村表兄前赴天津卫。



拜师学徒



一踏进天津,这个北方大都市的繁华和光怪陆离,让李文旭既惊讶又好奇,同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可算得上是当时中国发展最快、最文明、最时尚的大城市之一。

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充斥街巷间的大小饭馆、大饭庄的生意火爆,食客如云。李文旭在此间听到熟稔的乡音,不少福山帮在此开饭店或当厨师。他经人介绍,先在全聚德饭庄学徒。所谓学徒实际就是打杂,想学到手艺,得伺候好师傅。孤身一人在外,吃住都在店里。小小的年纪每天清早起来,给师傅倒尿壶、打洗脸水,扫地,拾掇屋子,将换洗的干净衣裳替师傅码放好。换下的脏衣裳自己去洗,然后再陪同师傅上工。全聚德坐落在天津南市口,也是一家专营鲁菜的著名饭庄。起初李文旭学红案,给掌勺师傅打下手。一年后他又去了泰丰楼学徒。学徒生活十分艰苦,李文旭咬牙挺了下来。1930年,李文旭已长成一个白白净净、瘦高个儿的大小伙子了,这时他又到登赢楼饭庄干起跑堂,一直做了4年。从学徒到跑堂,几经辗转,饭店里里外外的业务他十分熟络了。但他的志向不止于此,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李文旭决心学会鲁菜的烹饪技术,成为一名掌勺的“大拿”。可惜他身单力薄,虽有心却难成红案厨师,不得不选择了白案,1934年,他拜天和玉饭庄的名厨于学寿为师,专攻面点制作。

李文旭能入名厨于学寿的法眼,其间还有一段插曲:起初李文旭刚到天和玉饭庄时,也是打杂工。赶上夏季每天起很早去八里台附近的一个冰场拉冰,供饭馆使用。这期间,他们共有4个人拉冰同时供给多家酒楼。平素白天在天和玉几家酒楼干杂活,利用业余时间拉冰。因为拉冰时间起得早,很辛苦,李文旭不怕累,很勤快,所以赢得当时几家酒楼师傅们的喜欢。当时李文旭主要在学红案活。天和玉饭庄白案师傅于学寿看他干活心细,为人敦厚,有一股韧劲,是个干白案的材料,最后于学寿将他们4人中的2人弄到自己手下,这其中有李文旭和一个叫“大六子”的学徒。从此他就在天和玉于学寿手下学习面案。

虽然白案是和面食打交道,面案的活儿也不轻省,讲究粗中有细,细中求精,精中出彩,手艺繁复,如各种押面、油酥类、伊府面、水面活等。在于学寿精心传授下,李文旭从一招招学起,勤学苦练用心钻研。

就拿押面的技法来说,李文旭年幼家贫,营养不良,瘦高的个子没有力气,那麻秆式的胳膊根本抖不起那块面,为此他心里起急。师傅恨铁不成钢,连骂带数落,委屈的他甚至动了回老家的念头。可是当想到一家人指望他学点手艺,挣钱贴补家用时,那绝不能打退堂鼓。没有力气没关系,可以练!当李文旭看到别人用哑铃练力气,他就想我可以举砖锻炼。于是找来砖,每天加量地锻炼,1块、2块、3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半年下来,他的胳膊有劲了,押面技术进步得很快。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学艺,首先得师傅教以真传,其次更重要的是徒弟要有恒心,有悟性,能吃苦。李文旭具备了这几项条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于师傅的高超技艺学到手。

苦心修炼数年,李文旭终于出师了!在他面前将展开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脱颖而出



1939年,出师后的李文旭到致美楼饭店执掌面案。

离开谆谆教诲和传授他厨艺的恩师于学寿,离开朝夕相处将近5年的南市天和玉饭庄,难免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人的经历本身就是财富,自从李文旭离开家乡,独立在天津谋生闯天下,一直辗转在南市周围几家鲁菜大饭庄。当时南市繁华至极,尤其餐饮业盛况空前,像玉华台、登瀛楼、泰丰楼等在天津都是一流的大饭庄,这些阅历使李文旭开阔眼界,增强了信心。为了争取更多的上升空间,为了开辟一片新天地,李文旭抓住了这次“跳门槛”的机会。

致美楼饭店坐落在法租界的劝业场后面的新华路。20世纪30年代前后,劝业场一带逐渐兴盛,商业高度发达,不少高档酒楼饭店择此宝地建楼开业,或设分店于此。致美楼饭店老板久闻李文旭为人老实厚道,技术高超,诚邀他加盟。师傅于学寿也劝说他人往高处走的道理,这样,李文旭最终选择了跳槽。跳槽在那时叫作“跳门槛”,不管做红案还是做白案,只有跳门槛才能由徒弟变为师傅——这是人生一大转折点。

转过一年,24岁的李文旭在老家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他不急,乡下的爹娘非常着急,托人在邻村说了个姑娘,姑娘长相俊俏,而且心灵手巧,虽然在家行小,但不娇气,什么活都帮娘干,唯一的缺点就是个子矮了点,当时李文旭回老家见了,不是很中意。后经过爹娘劝说,加之姑娘的家境好,如此一来李文旭也就同意了。然后选个良辰吉日,在老家摆了酒席,热热闹闹地把婚结了。那时大部分跑外的男人在家成完亲,等婚期一过,便把媳妇留在家里,自己就回城里上班,长时间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眼看着临近假期结束,李文旭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要带新婚媳妇一起走,去天津生活。虽然在城里没挣上一砖一瓦,可他愿意夫妻互相照顾,长相厮守。

到了天津首先要解决住的地方。从山东一起来学徒的老乡租的房子旁有一间狭长的小屋,李文旭这对新婚夫妇暂且在这半间屋住下了。半年后,媳妇怀孕了,半间屋容不下三口人了,李文旭不得不四处找房子。当时在南市有个小四合院,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要卖,他存的钱不够,就找老乡、朋友借,凑了些钱先把押金交上,这间小屋就成他们的家了。每月要还债,只要有一点富裕的钱,他媳妇就添置一些桌椅板凳,窗户上半部分是木楞子,糊上白纸,开的时候往外一推,用个木棍支上,下面是玻璃窗,玻璃被她擦得锃亮,玻璃窗上挂着碎花布的窗帘,炕靠墙的地方,用一块花布贴在墙上叫炕围子,阳光一照,屋内干净简洁。接着大儿子降生了,刚刚建立的小家虽然艰辛窘迫,日子却过得十分温馨。

李文旭成了一家之主,担当更多,责任更大,他盼望让妻子、儿子生活幸福,家庭不愁吃不愁穿,就必须尽心付出。那时,普通的饭馆做面点的师傅似乎作用并不突出,无非是做一些馒头、花卷和面条等粗陋的面食;而在高级饭店则大不相同,顾客讲排场摆酒宴,通常要求上精致的面点,面点师傅的功夫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尤其那些美食行家,常以品遍八方美味为嗜好,对饭店的菜品面点懂行且苛求。好在李文旭从师于名家,加上自己苦学钻研,练就一手绝活,他手工做的面点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样式漂亮,味道颇佳。他抻成的面细如发丝、绵长不断;银丝卷面暄细腻、绵软可口;油酥类面食外焦里嫩、酥脆香甜,博得美食家们的称道,他逐渐也有了名气。

名气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食客在享受精制面品时,他们不仅认了这家饭店,同时也领略到制作者的手艺,自然趋之若鹜。李文旭在致美楼干了4年,其后又在东亚酒楼、中原公司大酒楼等大饭店主掌面点白案,不少顾客也是慕名而至。遗憾的是,李文旭所处的年代生存十分艰难,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辛苦挣到的钱很难维持一家生活,他和当时的人民大众一样盼望过上一种安宁幸福的新生活。



天津解放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饱经旧社会苦难的李文旭,由衷感受到新社会当家做主的喜悦。此时,他已经转到人民饭店主掌面案。人民饭店地处劝业场附近,规模不大,但如今是一家国营饭馆,吃饭的是人民大众,饮食业是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前,干饭馆的低声下气地伺候有钱人,如今他们服务的对象都是阶级弟兄。李文旭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干劲投人工作中,他以饭店为家,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表现出一种国家主人翁的姿态。

新生活伴随着幸福纷至沓来。李文旭的四儿一女相继出生,家庭生活充满欢乐。李文旭打算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想来想去,选中三儿子李持章。他疼爱自己的儿女,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据其子回忆说:“我们小时候家里很困难,一家7口人就靠我父亲87.5元工资,当时天津80多元工资算高的。生活很简朴,当时住南市芦庄子9平方米的一间小房子,睡觉没地方睡,我和我父亲就在川苏菜馆住,晚上我父亲还要馇豆馅,一晚上馇两锅豆馅。一次他馇好豆馅找大铲子准备往外锄的时候,我趁机了一勺,刚放嘴里吃,他看见了,一个大嘴巴给我乎(打)老远,我印象特别深。睡觉只能在二楼进门中间的那块地方,不允许我到三楼,规矩特别大。"赶上20世纪60年代度荒时期,粮食供给暂时出现困难。饭店守着生米白面、馒头花卷,本可以捎点回家给孩子填饱肚子,近水楼台何乐而不为呢?而李文旭并不这样做,在他思想观念中粮食是公家的,公私就应该分明,绝不可占一点国家的便宜。一次,孩子到饭店去,见到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馋得直咽口水。而当爹的只把蒸馒头揭锅后粘在笼屉上的面嘎巴儿让孩子吃两口。

李文旭对子女的“严格”,浸透着一种深邃的爱;他所恪守的“规矩”,是讲究做人的准则。他对自己也是一样。李文旭在人民饭店干了20多年,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业务上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不守旧,上级提倡发明创造,他就带着大伙研制包饺子机,以减轻手工包饺子的劳动力;不保守,后来带徒弟时,他倾尽自己平生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教授给他们。时隔许多年后,当年跟他学过的徒弟们,仍然满怀深情地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

“师傅对我们特别严厉,做面食需要看碱,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拿一块面在火里烧一下看看样子,然后把面就扔了,师傅看见就急了,这样得扔多少面,后来我们就把烤脏了的这点撕下去,剩下的放面缸里接着用。有一次银丝卷碱大了,师傅端出来就给我们扣了,说不行这不能卖,这怎么对顾客?最后我们自己买回去了。师傅虽然对我们非常严厉,但特别关心我们。师傅特别认真,差一点都不行,我们有一个卖年货的展厅,师傅常去看,看顾客有什么意见,在师傅影响下,我们也注重反馈意见,师傅不仅培养我们厨艺,也培养我们厨德。”

李文旭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餐馆里,面案一般都在最后面,李文旭每天开业前主动到前台,翻看订单,以免大家都忙,通知不及时会耽误上面点。一般的宴席两道点心,一咸一甜。甜点有一品烧饼、莲花酥、马蹄酥、枣花饼等,咸点有生煎包、四喜饺、盔头饺、烧卖等。标准高的就要配置四种点心,两甜两咸,四种面点要馅心不同、面团不同、制熟方法不同,要煮炸烤烙齐全,有的品种要两次才成熟,比方说,炸软脯,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馅呈长圆形下锅煮,煮七八成熟捞出沾上芝麻,坐油锅炸制,外脆里软,芝麻香浓。冬天要有一道暖和的,譬如高汤水饺,水饺要包得像指甲盖这么大小,几乎到了已经包不上来了,高汤是用鸡、肉熬制数小时后过滤,然后再放入小饺子,用精细的小碗盛上,汤是自然的鲜,小饺子味美皮薄得几乎能看见馅。另有核桃酪汤圆,核桃去皮,磨浆过滤;汤圆,糯米粉包馅,馅是自制的,有豆沙、橙子、腰果、巧克力等。将核桃浆煮沸,加糖放煮好的小汤圆,这样香甜可口的粥状的甜品就好了。夏天要准备凉点,李文旭擅长做糕类,像豆沙糕、豌豆黄,后来又研制了芸豆卷,做法是把芸豆磨成泥抹在干净的纱布上,一边抹豆沙馅,一边抹红果馅,对卷起来成如意卷,一块点心两种口味。另外,李文旭把莲蓉凉糕里加入鲜水果或干果,吃起来甜里带着香。杏仁豆腐一般都是定一大盘子,切块放在冰镇的糖水中,他觉得这样虽然好吃,但不够美观,他把煮好的豆腐倒人碟子中,一个一个地定制,冷却后在豆腐表面摆上图案,用果脯、京糕、摆些风景或动物造型,汤碗里倒上冰镇的糖水,把摆好图案的豆腐,顺势从碟子里推到碗中,碗里的糖水有浓度,可以把摆好图案的豆腐托起来,这道凉菜既赏心悦目又凉爽宜人。

正因为德艺双馨,李文旭得以在众多面点厨师当中脱颖而出,享誉津门。1970年,他离开人民饭店,其后在都一处、西来香、川苏、广东菜馆等主厨。这期间他经历了“文革”,然后又迎来改革开放的东风。



独门绝技



从12岁学徒开始从业数十年,作为一位面点师,李文旭早年从师学艺,他刻苦钻研而深得真传,并且将其所学的手艺发扬光大。譬如他传承下来的手艺大约有各种抻面、油酥类、伊府面、水面活等。

作为一位名面点师,李文旭爱琢磨、好钻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门秘技”。他研究的手艺大约有豌豆黄、空心面、改良银丝卷、香糟馒头、酥活造型等。

他精于面点制作,技术全面,对各种面团性能的理解和馅心的调制有独到之处。李文旭做的面点主要是北方面点,比如酥皮类、蛋糕、凉点类,酥皮分明酥、暗酥,尤其擅长制作油酥类,明酥做得漂亮极了,像酥盒子一圈圈层次薄细均匀,特别漂亮。如一品烧饼,它属暗酥类,点心的表皮酥层一触即落,如雪片状,入口即化,香甜可口。又如藤萝饼,当藤萝花盛开的季节,将藤萝花洗干净,凉开,加入白糖搓一下,让白糖充分地融入花中,然后放入坛中密封,用糖充分地腌制。数日后,腌制好的藤萝馅就可以制作点心了,或烤或炸,酥甜花香。他做的酥皮也特别好,有水油酥、油酥,所有馅芯都是自己炒,像豆沙馅、豌豆黄馅都是自己炒,特别是豌豆黄馅要用铜锅炒,铁锅炒出来颜色发黑不漂亮。

蒸食面点有门丁、银丝卷,银丝卷的馅心用的是发面,同时需要和两块面,一块是皮的,一块是条的,条面要嫩一些,老了不好抻,抻八扣条,然后刷香油和大油的混合油,再抻两扣细度就有了,切成段放盘子里稍微冷却一下再包,包好醒发一下再蒸,完全手工制作,和现在机械化制作的口感不同。

烙的面食有各种饼,鸭饼、家常饼,就是擀成长片叠几折,层在外面盘好了再擀,烙出来的饼层都在上面,一抓都可以起来,像现在的手撕饼。各种饼,烫面的、死面的、合子、馅饼、生煎包、锅贴,他淋的面糊出来后十分漂亮,糊的浓度要掌握好,火候和饼铛的温度掌握恰到好处,贴出来锅贴嘎带毛毛刺的,立着放盘子里,刺都在上面,漂亮极了,也是一道宴席点心。吃烤鸭的饼是烫面的,两张合在一起,中间刷油,两面烙好后再揭开,擀饼用的是气力,擀的特别匀,也好揭。

炸春卷:馅心鸡肉或猪肉煮熟切丝,鸡、肉、肉皮吊汤,晾凉成冻,加入切好的肉丝,加入笋丝调好口待用。

春卷皮:面粉加入少许盐,活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经过揉、摔、醒,然后将一块面托在手中,不停地抖动(因为面比较软),使面不会掉下来,然后在温度适中的铁板上沾皮子(行话叫吊皮子),一斤面可出60张皮,薄如江米纸,白而透明。用吊好的皮子包上调好的馅心,炸至金黄色,外脆里香,汤汁浓郁。

豌豆黄:选上好的豌豆,去皮,煮烂,过罗,加入白糖,用铜锅炒制,去掉所有的水分,成浓稠状,装盘定制成凉糕,是一款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健康凉点。

李文旭还擅长做西点,西点类有马蹄酥、酥三角、小茶食等。一般宴席是一两道面点,高档的宴席4道面点,有甜有咸,制作方法要蒸、煮、炸、烙的都得有,这4道点心在整个宴席中要摆进去,是有标准的,根据季节,制作不一样,馅心不一样,面皮不一样,还要根据宴席的主题,比如寿宴的要做寿桃,一般寿桃都是用面做的,师傅用江米做成寿桃,像八宝饭做成桃形,夹上馅,摆上果脯,做出造型,用澄面做出2个叶子,用莲蓉馅做“把儿”,用糖和淀粉勾兑成玻璃芡浇在上面。寿字、喜字都是用京糕条摆的,完全手工制作。冬天吃的高汤水饺、炸渔鼓面、小汤圆,也是自己制作的,不只是水煮,还有核桃酪小汤圆,核桃仁研磨成浆过滤后熬制,放上小汤圆,是山东的特色。杏仁豆腐夏天的点心,青油饼烙好后配酱汁瓦块鱼,鱼炖的是块的。青油饼制作比较费事,要抻要不断地加油让它松散,罗圈地蘸瓦块鱼汁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文旭在看似寻常的厨师岗位上,几十年辛勤耕耘,成就斐然,遂成天津饮食行业面点厨师的翘楚。



如沐春风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行各业打破禁忌,锐意改革,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已年逾六十的李文旭率领青年职工创办了永庆楼,任副经理。那年永庆楼停业装修,竣工后想搞一个专卖烧卖的店,经理找到李文旭让他主办这个事。李文旭平时主要制作宴席点心,烧卖也做,但比较精细,用专用的烧卖走捶,一个剂子一擀,把剂子按扁,用干面粉覆盖在上面擀制,左转数圈,右转数圈,使面皮擀出褶皱,并且有飞边,包上馅如同花瓶状,这种做法不适合烧卖店的需求,怎么办?他找到经理要求出去学习,他说,要想干好,一定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回来。就这样,他带上伙伴在北京烧卖馆学习了两个月,从馅心调制、面团的软硬、如何擀制等,统统掌握了。取经回到天津,李文旭带着青年职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永庆楼烧卖店开业了,作为天津第一家汉族人经营的烧卖馆,开业伊始便很轰动。李文旭根据天津人的口味,自己又研制了几种馅心,像麻蛤馅、肉馅、菜肉馅、干菜肉馅等,品种齐全,物美价廉,颇受广大食客的欢迎。每天尚没到开业时间,人们就已经排成长队在外面等候了。李文旭为了让还没有吃上和已经吃完烧卖的客人胃口舒服,他煮上一大桶小米粥,免费赠送,让等候烧卖的食客先喝碗小米粥暖暖胃,让吃完烧卖的客人喝碗粥“灌灌缝”(天津土语)。就这样,永庆楼烧卖馆非常火爆。此时,李文旭已经在劝业场一带名气很大。川苏菜馆很需要李文旭这样的人,随后他又被调到川苏菜馆负责面案工作。



授艺传承



李文旭已是天津市面点专业的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后,市政府、市政协、市商务委、二商集团都非常重视饮食行业的发展,为了把老师傅的技艺传承下来,于1980年筹备建立了天津市烹饪技术培训中心,聘任李文旭担任面点专业教师,兼任白案组长,选址在黄家花园附近的聚华楼饭庄(现在的登瀛楼饭庄)。

李文旭是教面案技术的老师。培训班学员每周有两个上午上理论课,由二商校的专业老师上课,讲授从面性到原理的知识,从而让学员们发挥想象力,自己创新品种。李文旭非常耐心地品尝着每个品种,逐个地做出建议,有表扬,有批评。当时有个河东区的学员,由于做得不够好分数比较低都急哭了,李文旭就鼓励他,这次做得不好,我希望下次你是最好的。就这样他对每个学员进行点评,学员们也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学习班共办了五期,第一、二期男学员比较多,三、四期女学员比例大了点,其中有两个女学员来自同一个区,刚来时大家还好,过了一段时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两人闹矛盾不说话了,李文旭发现后,及时做两人的思想工作,他把她俩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种行业比较特殊,工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大家工作中接触得就多,如果大家不团结那怎么能愉快地工作呢?你俩想一想,亲姐妹也没有你们在一起处的时间长呀,要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两个女学员惭愧地低下头,想到李文旭老师岁数已经很大了,教我们技术已经很辛苦了还为了我们的闲事操心,就当着李老师的面,表态今后会好好相处。还有一个女学员,她的基础差些,李文旭就给她开“小灶”个别辅导她。有一道香蕉锅炸的面点,李文旭利用休息时间为她指导,告诉她炒是关键,并让她反复操作,直到符合标准为止。这名女学员孩子刚入幼儿园,她担心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上班时间偷偷抹眼泪。李文旭看到这种情形就说,放你一会儿假去看看孩子吧,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不可以溺爱,要锻炼他自强、独立的性格,要融入小朋友中。女学员深深被师傅感动了。李文旭既有慈父般的体贴,又有严父般的呵护。

李文旭教学因人施教,该严则严,绝不允许滥竽充数、误人子弟。有一次南市永元德基层店派了几位烧卖馆的面案人员去桃李园饭庄学银丝卷的制作。可来的这几个人全是做烧卖的师傅,一点面案的基础都没有,这可急坏了李文旭,因为她们来学银丝卷制作的时间不会长,得速成。无奈他专门为她们制订了一套学习方案,根据这几个人的情况和悟性,向市饮食公司领导建议:谁是干面案的料,谁不是干面案的料。李文旭的想法是,不能误人子弟,结果挑了两个人重点教授,其他人转入别的工种。

培训基地迁至长江道桃李园饭庄之后,新学员在李文旭的带领下,自己制作工具,把盛放主食的箱子底部改成竹箅子,这样通风好,存放的主食利落不粘连;另外,用白铁做蛋糕模子,里面铺上包装纸,用油刷刷上油,倒进打好的蛋糕液,烤蛋糕。那几年每年都搞年货市场,李文旭就带领徒弟烤制各式蛋糕,有果酱蛋糕、虎皮蛋糕、布丁,还有蒸的蛋糕、蛋卷,充实了年货市场,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那时做蛋糕没有打蛋器,完全人工操作,蛋清、蛋黄分开用抽子打,蛋黄里加人白糖要把糖打化,蛋清要打成膏状,打的时候不可以停,一气呵成,这样蛋清不会澥;然后把打成膏状的蛋清和蛋黄搅拌在一起,再加些蒸熟的面粉,这样蛋糕糊就完成了。当时制作蛋糕非常辛苦,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授艺育人,传承厨技,李文旭倾尽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学员,几届学习班下来,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及天津餐饮业,可谓桃李满天下。至今这些学员已成为天津面点制作的佼佼者。

由于李文旭教学成绩斐然,1980-1983年连续被评为二商局系统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1983年7月,在天津最佳厨师比赛中,李文旭荣获面点专业第一名和天津市最佳面点师。

1983年,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比赛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李文旭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评委。

天津代表团选手中,有一位叫蒋文杰的学员,身强力壮,勤奋好学,他是李文旭的爱徒。他抻得一把好条。一块冷水面经过溜条,粗细均匀,抻到13-14扣根根不断,细如发丝,堪称艺术品。李文旭满怀信心推举爱徒蒋文杰拿龙须面去参赛。可由于紧张,集训的时候,反倒抻的面一把不如一把。李文旭就和徒弟一起研究,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他发现徒弟抻好的面直接下锅,手从里面抽出来的一刹那慢一点就会把面搞乱,影响美观。李文旭告诉蒋文杰把抻好的面先不急于下锅,把面放在一块板上两头去掉,一把面切得整整齐齐,然后顺势推到油锅里,这样面条会整齐地浮在油面上,随时用筷子调整外形,效果出奇地好。决赛那天,蒋文杰精心制作,一把细如发丝、洁白整齐的龙须面摆在评委面前,大家连连叫好,一致给予好评。蒋文杰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全国最佳面点师,载誉而归。



大面点师



倘若将李文旭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的话,那么似乎以1949年前后为分界线:1949年之前,他为了摆脱贫困谋生存,毅然离开家乡到天津闯荡,拜师学艺,刻苦钻研,练就高超的面点厨艺;1949年之后,他以新社会主人翁的姿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视厨德为本,爱岗敬业,勤恳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余热,传业授徒,以传帮带方式,为天津饮食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多次获得二商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教师称号,继1983年被评为天津最佳厨师后,又评为津门特级厨师,其后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

李文旭正直磊落,原则性强。1983年后,桃李园饭庄的香糟馒头是很有名气的。李文旭坚持了传统技艺,绝不偷工减料,所以桃李园饭庄外小卖部购买香糟馒头的人总是每天排长队。有一次由于原料断档的缘故,经理建议用料酒加糖暂时代替香糟(当时灶上制作糟熘鱼片就用料酒加糖代替糟),李文旭坚决不同意,结果经理没拧过他,暂停了两天供应,待调糟的原料买到后,方才继续制作并售卖。李文旭在桃李园时期,从面案制作出来的食品从不会出现质量欠佳的情况,凡是现场制作的宴席点心,在上桌前,李文旭肯定要过目,方可上桌。

凡是同李文旭接触时间较长的领导、同事或徒弟,都会清楚他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则的,从不徇私,无论是领导或亲友统统一视同仁。有一年春节前夕,市饮食公司某领导来到桃李园找到李文旭,要买些香糟馒头和银丝卷带走。李文旭不讲情面,毫不犹豫地告知对方,等腊月三十上午派人给你送去,因为桃李园只有在腊月三十上午才会对员工售卖,包括李文旭自己。春节过后,市公司经理来检查桃李园工作时,特意到面案操作间看望李文旭,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李文旭公私分明,爱党爱国。有一个例子很具代表性。那年李文旭在劝业场附近的永庆楼烧卖馆工作,山东老家来人串亲戚。他爱人当时在街道上班,家中没有饭吃,为了招待亲戚,让儿子骑车到永庆楼烧卖馆找李师傅,永庆楼店经理知道了来意,直接就给装了1千克烧卖,让其子赶紧拿回家。当李文旭知道那1千克烧卖没付钱时,主动上收银台付了款。店经理表示不用付,但李文旭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李文旭当时说了一句令儿子记忆犹新的话:只有花钱买的才是自己的。

他对自己也从不搞特殊。1984年桃李园有了第一辆车,考虑李文旭和另一位冷荤特级师傅年岁大了,经理会就决定用车每天接送他俩上下班,但却被他拒绝,李文旭依旧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只有到各处做评委工作时,才会用车。他一生好钓鱼,那时他是每周二公休,每次全是周二凌晨两点钟骑车走,当天天黑后回来。经理说天天这么累,你好钓鱼就让车送你去。李文旭回答说,我是玩,没有必要坐车,骑车去就是额外享受……

60多岁的李文旭申请入党了,可以说是他用了大半生的体会表达了对党的爱戴——据其子李持章回忆:“80年代初期(具体哪年记不清了),父亲要上交入党申请书,这可难坏了父亲,年少时只上过三年小学,写申请书根本写不出。而且父亲还不好意思让徒弟们知道,有一天晚上对我说,让我帮他写东西,我要知道写什么?父亲只说,我说你写。记得父亲说道,敬爱的共产党组织,我是在服务行业为人民服务的一个老工人,我忠于党,我爱党,我想加入党组织……我明白了,原来父亲是要写入党申请书。我询问父亲您这么大岁数还入党吗?父亲反驳道,入党还分岁数吗?我顿时无语。后来市公司党委成员找父亲谈话,不久后他成为预备党员,时隔一年后转为正式党员,当时我不知道。”

李文旭一生从事厨师事业,年逾70仍坚持工作。在1985年春季体检中,李文旭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医院找到了桃李园经理说明情况,同事们闻讯都忍不住哭了。单位领导和家属商量后决定不告诉李文旭,蒙在鼓里的李文旭同往常一样上班。过了一段时间,他每天傍晚开始发低烧,浑身无力。但他强打精神照常上班。为了隐瞒病情,他用自己的办法减缓发低烧的痛苦——抻面,凡是知道他患了绝症的人都在观察他,暗中垂泪。就这样李文旭坚持工作达半年之久。

不幸的是享誉津门的面点名师李文旭终因病重不治,于1986年10月9日晚病逝。市公司领导、职员、桃李园员工全来到了家中哭拜李文旭,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国务委员陈慕华、天津市副市长王光英以及天津市总工会、市商委、二商局等领导来探望、吊唁。

追悼会上,有关方面领导致悼词,中肯地评价了津门面点大师李文旭的一生——

李文旭同志长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以他上述的光荣事迹,充分地表明他一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饮食服务行业。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奋发上进;他在工作上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极肯干,对面点专业技术,他一贯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尤其他在教学中为继承、发扬和创新我市面点技术、为行业培养面点专业人才方面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他在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坚持原则,为人正派。李文旭同志的病逝,是我们饮食行业的一个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同志、一位在饮食行业中富有声望的老师傅。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他一生中光荣事迹为榜样,学习他的好思想、好品德,把他留给我们的高超面点技术在行业中继承起来,发扬下去,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