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天津市烹饪协会官网

首页 >> 津菜文化 >>近代天津名厨师 >> 天津菜的守望者——贾景奎
详细内容

天津菜的守望者——贾景奎



1701744227632128.jpg


贾景奎

(1924-2012)

贾景奎,1924年8月出生于天津武清县(今武清区)城关镇南街村,是天津著名的烹饪大师,与史俊生、杨再鑫、赵克勤并称为“津菜四老”。

贾景奎与“狗不理”创始人高贵友是同乡,当时很多武清人来到天津卫,以经营蒸食铺、包子铺为生。贾家穷,孩子上不起学,年幼的贾景奎在家拾柴火、放羊帮衬家里。1937年,13岁的贾景奎,在同村王宝臣的推荐下,来到坐落在教堂后的廉江居包子铺做学徒。临行前,母亲舍不得孩子,把他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哭着道:“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干勤行,干上这一行,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罪?”父亲也是闷头不语,最后说了一句话:“干勤行好,能有口饭吃,待在家里早晚也是饿死。”贾景奎背上一个小包袱,头也没回地走出了家门。这一走,走出了名震津门的一代烹坛大师;这一走,走出了天津餐饮业的传奇人物,正是他把天津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漫漫学徒路



廉江居包子铺不大,有十来个伙计,老板为人和蔼。初来乍到的贾景奎还是个孩子,在家根本就没干过做饭的活儿。掌柜的让他跟着盯屉,他学了几天,觉得没什么,就自己盯了起来。谁知道,自己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辛辛苦苦蒸的包子,粘在屉布上下不来,一使劲包子就掉底了。掌柜的没骂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包子掉底的原因很多,首先上屉的时候屉布湿度不够,或者是屉布没洗干净,或是蒸制的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包子粘底;其次,包子馅太稀、面太软,也可能导致包子粘底。听了这席话,贾景奎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把屉布洗得干干净净,包子上屉前,他还要看看屉布是不是保留一点湿度,慢慢地就掌握了这项技能。

随后掌柜的又让他学兑肥碱、搋面、上馅等,当年高峰期每天数百斤的肉馅、菜馅,没有铰刀,完全靠刀剁出来,贾景奎的手腕子都累肿了。后来贾景奎回忆道,自己扎实的刀工功底就是在包子铺学徒的几年,天天剁上百斤的肉、菜才打下的。

上包子馅完全凭着一双手,要用手感觉肉馅的均匀度和黏稠度,冬天也只穿一个小褂,把小褂的袖子挽上肩,整个胳膊伸到带冰碴的馅里,不停地搅动,直到浑身大汗,脑袋上冒出丝丝的热气,才算合格。

他学得很快。掌柜的告诉他,天津包子讲究面要和好、发好,外形讲究菊花褶、抓髻顶、蒸熟不走油、不掉底。名家包子铺的主要功夫在馅上,各有不同。“狗不理”包子讲究用特制的香油和馅,同义成包子铺在馅里放一点浙江腐乳,陈傻子包子铺则放一点面酱。他都一一记下,下决心要做一个好的包子师傅。

来天津时间久了,他渐渐地发现,勤行的门类很多,包子铺附近的万顺成、正阳春、登瀛楼都是勤行,但是那里边的门道自己完全不知道。他最喜欢到大饭庄门前,看身穿白色裤褂的大师傅轮勺炒菜,尽管炒的是什么他不知道,更别提什么味道,但是他还是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掌柜的看出了他的心思,知道他是一个有心路、知上进的孩子,就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孩子,这行都叫勤行,但是本质不一样啊,在咱这儿干一辈子顶多是包子匠,只有学烹饪,上灶炒菜,才能称为大师傅。

1939年,贾景奎来到三义庄广发源酒席处学习炒菜。

到酒席处干的第一件活计就是“定合碗”,比如著名的天津烧肉,将五花肉煮至八成熟捞出,趁热抹去皮面上的水分,抹上糖色,然后,用八成热的油将肉炸至起色,捞出,稍晾,改刀切成大片;把肉码入容器内,放姜料、调料,蒸熟,下屉扣入盘中。贾景奎一边看师傅如何操作,一边默默记下技术的关键点。比如,糖色是天津厨师惯用的自制调料,不仅起到上色的作用,还可以给菜肴带来一种特殊的口味;调料的投放完全凭借师傅的一双手,糖、盐、料酒、酱豆腐、姜料的投放,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把控精准,没有多年的经验,做起来会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此外还有黄焖鸡块、扒肘子等。

酒席处经营的为红白喜事的宴席常见的吃鸭条鱼翅,简称鸭翅席。菜品中主要有炒金银丝、清炒虾仁、熘鱼片、炒鸡丁、炒三样、烩虾扁、烩全蟹、烩四丝、拆烩鸡、炸银鱼、滑鱼、炸比目鱼条、炸脂盖、扒鱼翅、扒海参、扒参唇、扒肘子、四喜丸子、清蒸鸡鸭、扒鸭条、元宝肉、樱桃肉、紫蟹锅,甚至也包办满汉全席。

酒席处菜肴的价码比相应的饭店便宜,北伐战争前后,普通的“八大碗”不过3元。“八大碗”以碗盛,一桌有八品,又有荤素之分,故称“荤素八大碗”。“荤八大碗”有元宝肉、熘南北、熘鱼片、炒虾仁、清蒸羊肉条、全家福、拆烩鸡、烩肉丝。“素八大碗”有笃面筋、炸元宵、素烩、炸饹馇、烩素冒、烩鲜蘑、炸鹅脖、素烧茄子,冬季还备有什锦火锅。顾客事先预订包桌,或单炒几个菜,届时送餐到门,十分方便。

酒席处后来发行一种帖子,类似于今天的购物礼券。主家不愿送人现礼,而付菜肴价款换取酒席处的一张酒席帖子。帖子为红单帖纸,上面写着“凭条取上席一桌”,左下方标明酒席处的字号和地址,帖子背面有“本帖折价若干圆”字样,并加盖酒席处的印鉴。据老先生回忆,家中与某亲戚素有礼尚往来之谊,互相馈赠酒席帖子。有一次,竟然收到了一张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酒席帖,这家酒席处早就不知道在哪儿了,可这酒席帖子还被人们当作有价证券,互相馈赠了几十年。

1941—1943年,厨艺小成的贾景奎来到天津著名的二荤馆凤鸣楼,天津风味的二荤馆既预订高级宴席又接待散座,二荤馆擅烹“四大扒”“八大碗”。远在“八大成”兴盛之期,二荤馆就已十分火爆。天津的二荤馆早期以天一坊、什锦斋、慧罗春最为著名,当时的《商业汇编》刊登广告写有“时珍海味”“喜寿宴会”“应时小酌”“家常便饭”等。这些二荤馆的规模也很大,设备齐全,有很强的技术力量,掌灶的师傅多是“八大成”饭庄学徒期满出师的青年厨师。民国初年,一批新的二荤馆,如燕春坊、凤鸣楼、四海居、中和楼等也相继开业。有些“八大成”饭庄倒闭后,也改为二荤馆,在原来的经营范围内,扩大散座,面向中低层食客。

他和师傅学习了津菜代表菜罾蹦鲤鱼的做法,这是一道以带鳞活鲤鱼炸熘而成的津菜体系中的传统名菜。因成熟的鱼,形似在罾网中挣扎蹦跃,故而用“罾蹦”二字取名。

制作此菜,要将活鲤鱼宰杀,去鳃、留鳞、留鳍,开腔去内脏和腹内黑膜,洗净,经过改刀,鱼头鱼尾向两侧敞开,头部不能切断,尾巴要能翘起来,皮肉必须完整;用毛姜水、料酒、盐腌制,然后,做油勺,烧至七八成热时,一手提鱼头,一手提鱼尾,将鱼身朝下,入热油中,炸至鱼鳞翘起,再将鱼背朝上,将整个鱼炸至鳞酥骨脆捞出,伏卧在大盘中,上桌时,带上预制好的糖醋汁,当着客人的面把汁浇在鱼的身上,发出响声,此菜即完成。

贾景奎觉得,要想干好厨师这一行,烹饪的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还要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的饮食习惯,天津人吃东西还讲究“应时到节”比如,春节刚过,炒虾仁要用晃虾仁,因为这种虾的供应期极短,一晃而过,因此叫晃虾,之后是鲫头鱼,再后来是海蟹、鳎目;秋季就是河蟹;到冬季该有银鱼、紫蟹面世了。厨师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安排时令菜肴,用以满足食客的要求。

天津还有独具特色的菜肴,比如这道天津扒菜的代表品种之一——扒全菜,精选8种以上中、高档原料搭配成型,再进行扒制。按入肴原料分,有荤全菜、素全菜(又称罗汉斋、扒全素)、荤素全菜三大类。烹制的扒全菜,就是荤素全菜这一类型。选用的主料有水发干贝、青虾仁、水发海参、熟白鸡脯肉、火腿、笋、香菇、黄瓜、胡萝卜等。

制作时,将青虾仁上浆,用六七成热的油滑出,沥净油后,用鸡茸将虾仁粘成完整的橘子形,上屉蒸熟备用,然后将笋、香菇、黄瓜、胡萝卜、火腿分别切成片状,水发海参、熟鸡脯肉切成条及水发干贝,分别用沸水焯一下,沥去水分,按荤素、颜色、质地的不同将这些原料反码人盘中;锅置旺火上,油烧至七成热,下葱末爆香,烹姜汁、打高汤、放精盐、味精,将盘内主料轻推下锅(保持原形)烧3-5分钟,边晃匀,边淋芡,沿锅边淋明油大翻勺,回锅稍㸆,溜入盘中,再将蒸熟成橘子形的虾仁入炒勺加少许高汤调口,挂芡均匀,放在盘中心即成。

经过大翻勺,盛入盘中,多种原料依然排列整齐,不散不乱,突出了天津扒菜中拼配扒大翻勺的绝技,其味道鲜醇厚,原料质感相异,各有其本味特点,是高档宴席中的珍品。

贾景奎在制作这道菜的时候,总结了技术上的要点,挂芡的时候不能挂死芡,要挂活芡,就是一边挂芡一遍晃动大勺,让原料在勺内转起来,或是勺在火上,右手用手勺把水淀粉拉出一条线,只在冒泡的地方使芡,业内称之为“跑马芡”,所谓“内行一条线,外行一大片”。

1944年,贾景奎辞号来到惠中饭店,拜河南名厨沈民宣、卢殿元为师。河南厨师在当时占据天津各大饭店的厨房,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河南菜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烹调细腻、口味清淡,特别是擅长烹制山珍、海鲜及脱骨酿馅类菜肴,红烧鱼皮、葱烧乌参、扒紫爆、菜心扒熊掌、奶汁猴头、八宝葫芦鸭、清汤竹荪等适合大饭店的消费需求。此外,河南厨师和河南菜在京津地区走红,还和袁世凯有关。

袁世凯是河南人,因此聪明的河南厨师借用了这块金字招牌,借势造势,制造舆论,一时间河南餐馆成为京津地区达官显贵的聚集之所,生意越做越大。究其原因,凡河南餐馆,不论资方还是伙计、经理每人必须入股,人人是股东,饭庄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都要对饭庄负责;河南餐馆不录用其他饭庄的人员,烹饪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由饭庄自行培养;一些饭庄为了招揽生意,他们把内部使用的酒席缴款单可以在连锁店内部流通使用,即在北京开出的交款凭证可以在其他地方的连锁店使用,这样就解决了当时军阀割据,货币不能流通使用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活跃了业务,还使该饭庄的收款单成了馈赠亲友的礼品,类似于如今的储值卡,因此河南餐馆的生意也是风生水起。

河南厨师善于烹饪珍稀食材,小到蹄筋大到熊掌。烧蹄筋就是贾景奎在交通饭店学到的一道菜,此菜以水发蹄筋为主料,辅以香菇,大葱成肴。制作时,要把水发蹄筋改刀成寸段,放入用鲜鸡吊制的浓汤中入味;然后将发制好的香菇用五成热油温慢炸出香味捞出控净油备用;勺内留底油,下葱煸炒出金黄色,烹料酒、酱油、味精、高汤、白糖再放入蹄筋和香菇烧制,勾芡,大翻勺,出勺装盘。

1945年贾景奎又辞号来到燕春坊主持灶政,在这里他学会了一道津菜代表名菜,由于其形状似扇贝,而取名“软熘花鱼扇”。制作此菜,可选用黄鱼,在刀工处理上,要剔去鱼的脊刺、肋刺,取净肉,以坡刀法片成5厘米长、4厘米宽的扇面大片,鱼皮朝下,码在盘内,抹匀打散的蛋黄糊,用六成热的油温将鱼片炸至金黄色,捞出备用,勺内留底油,加糖、醋,少许盐,炒糖醋汁,鱼扇下勺,挂薄芡,大翻勺,打少许花椒油,将菜溜入盘内。

贾景奎琢磨菜,不但炒菜的时候琢磨,菜上去之后还要问问服务员,客人的反应怎样,有什么意见,有的时候还要去刷碗间看看,了解一下撤下来的盘子里剩下了什么,以此来研究不同顾客的口味和需求,对自己炒菜的味道进行调整。天长日久,针对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的顾客的喜好有所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风格。

比如,天津著名的红烧肥肠,贾景奎做起来就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肥肠是直肠,因此异味很重,天津人把它称为“脏气味”,所以如何去掉浓烈臊臭的异味至关重要,这一步没有处理好,下面的一切就是白搭。第一步,将直肠放在温水里清洗,一边往肠子里面灌水,一面将直肠翻转,剥净肠子里面的污物并洗净。此外,直肠内的白油是不可以全部剥光的,剥掉多余的絮状油脂即可,附着在肠壁上的油脂是干净并且有用的,在焖烧的过程中,它会形成“自来芡”。清洗完毕,将大肠翻回原状,切去直肠的两端。之后,放置在清水锅内,用旺火烧开,等到直肠的外层发硬紧缩时捞出,将大肠翻转过来,用盐和米醋反复揉搓,直肠中的黏液也是一种蛋白质,在盐的作用下蛋白逐渐凝固,就方便去除,米醋的作用是去臊味的,清洗过程必不可少。这一步一直要反复揉搓、清洗、再揉搓、再清洗,直到肠壁不留一点黏液,才算洗好。

接下来需要再放到锅里用葱姜和黄酒一起煮,如果感觉锅内的臊味依然很重的话,就得再换水和作料,一直到满意为止。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直到汤色终于澄清,不再浑浊,锅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腥臊味道,用筷子可以轻松地戳进去的时候,就可以捞出来了。但是这个时候的直肠是胖胖的,如果这时拿去烧,烧出来的质感是“烂”而不是“糯”,必须将它浸泡在凉水中冷却,捞出码放在盘子中,放入冰箱冷藏,使大肠重新收缩起来,才可以进行烧制。烧好的大肠,色泽红亮,有明显的“自来芡”质感,入口酥糯绵柔、肥而不腻,味道酱香醇厚、鲜而不臊、生津回甘、余韵不绝。

贾景奎还虚心向清真馆的师傅们学习,比如砂锅散丹,制作时,要选用熟白锅散丹0.5千克,改刀成骨牌块状,用沸水炒透,控净水分,放入砂锅中,然后用鸭油炝勺,放葱、姜米爆香,烹料酒、放高汤和胡椒粉一并倒人砂锅内,下主料,大火烧开,小火煨炖,待主料熟烂后,放少许牛奶和少许盐、味精即成。随菜上香菜和胡椒料小料碟。制作此菜的关键在于煨炖环节。炖时,火不可急,也不要大,成菜后汤汁奶白,主料软烂不柴不膻,咸香微辣。

红扒鸭子也是贾景奎向清真厨师学习的菜肴,制作此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将熟白锅鸭子去骨,留净身,装盘上屉蒸10分钟后取出备用;第二步,把山药去皮洗净改刀成菱形块,用六七成热油炸成金黄色,捞出控油,连同鸭骨用红汁(葱姜蒜片、大料、料酒、盐、花生油炒制的一种料汁)㸆熟,盛入大盘餐具中间备用;第三步,热勺凉油,放红汁煸香,下高汤、盐,将蒸好的净身鸭子反面放入勺内,烧开,煨㸆至挂芡,大翻勺,溜入盘子中间,上面再撒上已入味的辅料点缀即成。此菜形状自然,完整美观,色泽金红透亮,咸鲜清香,肥而不腻,软烂不柴,富有营养。

1947年,贾景奎来到中和楼。这期间,杨再鑫就在中和楼主灶。因此,到了中和楼之后,贾景奎向杨再鑫学习了很多天津菜的技艺,贾景奎钦佩杨再鑫活路宽、干活麻利,杨再鑫则欣赏贾景奎做事研究、见多识广。两人一个头火一个二火,相互扶持、帮衬,成为天津餐饮业一段佳话。其间,中和楼经营玛瑙野鸭、炒青虾仁、罾蹦鲤鱼、官烧鱼条、炸熘软硬飞禽、熘油盖、银鱼紫蟹锅、煎烹虾饼、炸蹦两吃虾等上百种天津传统名菜。众多美食家慕名而来,使得中和楼名盛一时。

1952年,杨再鑫赴朝参战后,中和楼由贾景奎主灶。1956年中和楼公私合营后,贾景奎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说,过去是给东家、掌柜的干,如今是给咱劳苦大众自己干,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他白天干业务,夜里上识字班学文化,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造红旗饭庄



由于思想进步、技术过硬,1958年9月,贾景奎经赵继涵、孙振华介绍,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经红桥区饮食公司研究被调到同聚楼担任经理。同聚楼坐落在北马路,旁边有条胡同,连着天津商业的发祥地——估衣街,当时是一家鲁西南特色的菜馆。贾景奎来到后,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同聚楼改造成天津风味菜馆。

那一年,正值全国五省三市卫生评比活动,贾景奎把卫生作为自己施政的突破口,狠抓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小灶的料罐,他一天一换,一天一清洗;同时管理上,他紧紧抓住厨房、服务、核算三核对制度,堵住了跑、冒、滴、漏。经过评比,同聚楼凭借过硬的卫生制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三水一签”(洗脸水、洗手水、漱口水和牙签)等工作经验被评为卫生红旗单位,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市餐饮行业中交流、学习。贾景奎乘势而上,将同聚楼更名为红旗饭庄,同时改造成天津风味菜馆。

他改造了厨房的布局,把灶按照天津馆“五鬼闹判”的要求,垒成一个厨师同时掌管着两个主火、一个边火、一个次火和一个汤火。主火是实火,下面烧煤,而边火和次火、汤火实际是主火的烟道,利用主火的余温对菜品进行加热,为的是节约火力。五个灶口呈梯形排列,再加上不下20种调料,气势恢宏。津菜厨师在操作上讲究的是五个灶口一起使用,常常是“做一望二料理三照顾四”,这就要求厨师精神集中,动作要快,并根据菜肴火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火力。同时要求厨师在操作时对菜肴的先后顺序要清楚不乱。一般是用主火炒菜,用边火坐热油炸制或从汤火的锅里取热水焯制原料以加快菜肴的出菜速度,用次火烧、㸆鸡、鱼等菜肴,还要不时给汤锅里续水、投料等。

但实际操作中也非一成不变。如在烹制鱼的菜肴时,在边火上坐油、炸鱼,同时在主火上炝勺,等鱼炸好放入炝好锅的勺内,烧开,再放到次火上小火㸆熟。在这段时间内,陆续做别的菜,等到鱼熟以后,再移至主火,烧到汤汁浓稠,行内成为“硬收汁儿”。这时,其他菜肴也陆续完成,如此反复,几把大勺在几个灶口上下不停地翻飞、跳跃,厨师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另一个改变就是创新菜品,贾景奎大刀阔斧地对原来的经营品种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软熘鱼扇、炒青虾仁、银鱼紫蟹火锅、罾蹦鲤鱼、酸沙紫蟹、麻栗野鸭、酱飞禽等天津菜,保留了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糟熘鱼片、烩乌鱼蛋汤等一批鲁菜。此外,贾景奎还增加了天津包子、天津锅贴、捞面、水饺等百姓喜食的品种,使红旗饭庄更名开业伊始就顾客盈门。

此外他还重视蹲浆、㸆卤、炒嫩糖色等津菜小灶的基本功,后墩经过刀工处理的里脊片、肉丝、鸡丝、鱼片、虾仁等,提前用盐、淀粉、鸡蛋上浆,使炒出的菜肴质地脆嫩滑爽,他还讲究制汤,他把用的汤分四种:一是毛汤,采用“吊”的技法,用鸡鸭熬制,用途较广,在没有鸡精的时代,汤中大量的氨基酸为菜肴增加了无尽的鲜味;二是白汤又称奶汤,采用“焖”的技法,用猪、鸡、鸭骨熬制而成,用于煎转、醋椒等白汁菜肴,如果在白汤中加入牛奶,则成为高级奶汤,可做“奶汤鲍鱼”“奶汤鱼肚”等高档菜肴;三是素汤,使用提的技法,用黄豆芽熬制,雪白浓酽,用去核的苹果切成瓣和香蕉一起下到汤内,煮烂捞出,素汤的豆腥味尽出,用于素席菜肴。难度最大的是高清汤,又称双套汤,先用鸡、鸭、牛肉吊汤,过罗后以此汤与老母鸡、牛肉小火炖3个小时,将汤过滤去渣,加人剁碎的鸡胸肉和牛肉继续熬制3个小时,进行“套汤”。熬好后,再进行“套汤”一次。整个过程经过吊汤、提汤、套汤、双套汤4道工序,10多个小时,汤色呈淡茶水色,清澈透明,全无渣滓、浮油,但是鲜醇浓酽、回味咸香,凉后可成琼脂状能立住筷子,适合做高汤燕菜、扒通天鱼翅等高档菜肴。

20世纪60年代,先后有津菜名师史俊生、杨再鑫、杨培志等主灶,前墩有特级厨师马惠林配菜,后墩有中立园原东家辛秀章、辛秀普料理,面案是制作津式面点的权威芦桂林和馅活专家尤春江,服务部则是名师邓福友压阵。这样的阵容远远超过了其他津菜馆,其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更使红旗饭庄名扬津门,跻身于天津正餐甲级餐馆的行列。

在经营中,贾景奎要求服务员要在服务过程中注重细节,一位客人进入酒店,有三个方面需要服务员用眼“看”出来:注意是几位客人,客人大致的身份特征等;从客人的眼神中观察需求信息及客人的态度;看细节,如在前厅看到提行李的客人,就上前协助:看到有一两岁的小孩,就添儿童座椅:看到客人摸口袋找烟,就赶紧递上火柴。同时,他要求接待散台顾客,要根据就餐的人数,确定大、小菜份。他常对服务员说,干餐饮就是“看人下菜碟”,人家就来两个人,你非要给人家写大份菜,一个菜不够,两个菜吃不了,不如你给人家写两个小份菜,既不浪费,还让客人尝到了更多的菜肴,并规定4人以下,一律小盘菜,只要他发现服务员开了大盘菜,除了批评教育,还要扣奖金。

他要求厨师接单后,并不急于炒菜,而是“审单”,菜单上客人点了什么,有什么菜,通过菜单了解顾客的更多信息,从而调整菜品的口味,比如,点辣菜的菜多,说明客人喜欢辣,炒菜的时候就多放些辣椒,反之就别太辣。如果甜口的菜多,每道菜反而不能太甜,否则吃完会引起反胃。就是凭这样的精心与细心,使红旗饭庄格外得到顾客的青睐。

他严格管理,坚决杜绝原材料浪费的现象,当时有的厨师为了烧煤的炉火够旺,往灶眼里倒食用油、糖,他说这是暴殄天物。他还发动职工用黄瓜把、辣子把等料头腌制咸菜,免费为客人提供。

他恢复了天津名菜狮子头,这道菜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皆虎虎生气般的响亮。观其形,青菜掩映下的肉丸子有肥有瘦,红润油亮;闻其香,可谓无法抵挡的美味。古人称此佳肴为“跳丸炙”,可上溯到南北朝《食经》的记载。津味狮子头选用五花三层、三分肥七分瘦的鲜肉,经过切、摔、拍、打等环节使之变得松软,接下来先炸后蒸,烹制出肥而不腻的天津狮子头。

此外,贾景奎始终认为,餐饮经营要扬长避短,市场的格局不应轻易被打破,要给手艺人留饭”。当时饮食公司系统春节是不连市的,很多早点基层店在春节期间增添了汤圆业务,公司领导找到贾景奎,让他也打汤圆、卖元宵。贾景奎不干,他认为市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术业有专攻,他说,过去卖粽子、卖汤圆、卖切糕的都是手艺人,应时到节,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大买卖家如果连这点空间也不留,让这些手艺人怎么活?最后,他一甩袖子,告诉公司经理,“开水铺的看海河——净是钱了”。

从1960年一直到1965年,连续6年,每年夏季中办都调贾景奎到中共中央疗养院任管理员(经营管理)兼技术指导,负责中央首长的膳食安排。

在北戴河期间,厨房里几乎云集了全国各地各大菜系的名厨,一次,沈阳宝发园的厨师来到北戴河做沈阳的四绝菜,据说是当年少帅张学良最爱吃的四道菜,分别是熘肝尖、熘腰花、摊黄菜和煎丸子。贾景奎看着看着,突然看出了什么,忙问厨师,你炒的是天津菜吧?厨师愣住了,问贾景奎你怎么知道我师傅是天津人。贾景奎这才说,我看你这四个菜,共同的特点是嫩,却嫩得各有千秋,肝尖是滑嫩,腰花是脆嫩,黄菜是软嫩,丸子是焦嫩。这正是天津菜技法独特的体现。虽然在作料方面已经做了改进,但是还能看出来天津菜的影子。原来,天津宁河人国钧瑞曾在天津“八大成”之一的聚合成学艺3年,后举家闯关东。1909年国钧璋和弟弟国钧瑞到了沈阳,凭借着手艺,在沈阳大东区小东路小什字街创办了宝发园。这四道菜鲜香可口,征服了当时的顾客,连见多识广的少帅张学良,1927年春还专程慕名而来,吃后赞不绝口,特地见了国钧瑞,还赏了10块大洋……此刻,在场的人不禁对贾景奎的独具慧眼刮目相看。

1971年,贾景奎回到红旗饭庄。他一生中曾经先后5次离开红旗饭庄,但是最后都回到红旗饭庄,直到1992年退休。他是红旗饭庄的缔造者、开拓者,红旗饭庄就是他的孩子,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津菜的技术力量,除了史俊生以外,40后的王鸿业,50后的高碧仁、辛宝忠、吴玉书、田景祥、殷志刚、吕金梁,60后的李赤涛等,直到现在,这些人仍然活跃在灶前。直到20世纪末,红旗饭庄被市政府确定为津菜基地,肩负起弘扬津菜的重任。



援助索马里



1972-1974年,贾景奎担任索马里中国烹饪专家组组长,参加了援助索马里筹建首都摩加迪沙国宾馆的工作。

来到索马里,第一个挑战贾景奎的不是气候,更不是工作,而是抽烟。他烟量大,一天一包,要出国了,他准备了两条烟,主要是怕飞机上不让带这么多,想着省着点抽,等发了津贴补助,在当地买。可是谁想,专家组的其他成员,由于年轻,又是第一次出国,难免想家,有的已经戒烟又开始复吸,没抽过烟也想抽根烟以解乡愁。大家同时盯上了组长那不多的存货。“烟酒不分家”,贾景奎明知道自己都不够抽的,还大方地把烟分给同志们抽。不到半个月两条烟就抽光了。烟断了顿,津贴迟迟没发,又不好催促领导,贾景奎只能自己想办法,一次在库房,看见有“大红袍”的花椒,就放在嘴里一颗,顿时又麻又辣,比抽烟刺激多了。他还告诉同事,辣椒本是舶来品,中国古代的辣,就是这花椒和吴茱萸之类的辣。没想到,这种“代用品”没用几天,强烈的刺激使口腔黏膜溃烂,满嘴都是泡。好在没多久,津贴费就发下来了,他们买了当地的卷烟,一饱口福。

索马里人烹制的饭菜,风味独特,丰富可口。待客的主食有大米饭、玉米饼、椰肉饼、奶制糕点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蛋、海产品、蔬菜等。贾景奎把中国的涮羊肉带到了索马里,向当地人介绍这种来自东方的美食,深受索马里朋友的喜爱。一次,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来品尝涮羊肉,谁知,羊肉上来了,却不能接受涮羊肉的味道,场面非常尴尬。贾景奎灵机一动,为他炒了一份葱爆羊肉。那个官员食欲大增,独享一份之后,向贾景奎提出再来一份。

香蕉是索马里的主要农产品,个头硕大,皮薄肉厚,味道香甜,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享有“世界最甜香蕉”的美称。索马里人招待客人时,餐桌上是少不了香蕉的,有供生吃的香蕉,也有香蕉饭、香蕉饼以及香蕉酒等。贾景奎创制了拔丝香蕉、烤香蕉片、脆皮香蕉、香蕉鸡等菜品,最有特色的就是香蕉鸡的做法:首先将鸡脯肉切成大片,撒入盐和胡椒粉腌渍。其次取一段香蕉,用鸡片包裹住,裹上面粉、蛋液、面包屑,下入锅中煎至金黄。

贾景奎在索马里研制了很多用骆驼制作的菜肴。

炖驼峰。做法是:第一步是将干驼峰埋于炒过晾凉的粗盐中,放入炒锅内,在小火上煨炒,至驼峰膨胀如浅色油条时取出,放入盆内;第二步是将碱溶于八成热的水中,倒入驼峰盆内焖发,然后轻轻地揉搓,揉至像一般油发鱼肚时为止,用清水洗净碱味;第三步是将发好的驼峰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的块;第四步是净冬笋均切成长4厘米、厚0.2厘米的片,分别放入开水中一焯捞出;第五步是将鸡蛋同湿淀粉调成鸡蛋糊备用;第六步是汤锅内加入清汤放进驼峰置小火上炖至开沸时,离火晾凉,再置火上烧沸,将汤滗出控干,挂好鸡蛋糊;第七步是炒锅置中火上,放入花生油,烧到七成热时,下入挂好糊的驼峰块,炸成黄色时捞出控油;第八步是炒锅内放入葱油,中火烧至八成热时,放入奶汤750毫升、精盐、黄酒、姜汁、驼峰,煮沸后,打去浮沫,放入配料,煨炖5分钟,盛人汤盘内即成。

油爆驼峰。做法是:第一步是将驼峰用温水泡6小时,修去杂物,洗净;第二步是洗净的驼峰放锅内煮3小时捞出,再用凉水冲洗干净;第三步是冲洗干净的驼峰切成1厘米厚的片,两面刻上直花刀,然后改成1厘米见方的丁;第四步是驼峰丁放开水锅内加料酒氽两次,捞出沥干水分;第五步是沥干水分的驼峰加湿淀粉拌匀;第六步是香菜择洗干净,切成1厘米长的段;第七步是酱油、味精、食盐、胡椒面、湿淀粉加肉汤150毫升兑成汁;第八步是锅内加油烧六成热,将驼峰下入,滑散倒漏勺内控油;第九步是锅内留油,放葱、姜、蒜炝锅,倒入兑汁爆起,再倒入滑好的驼峰,颠匀后盛入盘内,撒上香菜即可。油爆驼峰的特色是色泽银红旺油包汁,滋味鲜美。

小炒驼峰肉。做法是:第一步是将驼峰肉切成0.2厘米厚的片,用精盐、水淀粉上浆;尖椒、大葱均切成斜片。第二步是锅置旺火上,放入植物油,烧至四成热时,下入驼峰肉滑油,断生后倒入漏勺沥油。第三步是锅内留底油,下入尖椒、大葱、辣酱、精盐、味精、酱油炒香,再放入驼峰肉炒拌均匀,勾芡,淋红油,出锅装盘即可。

有一次,负责筹建国宾馆的官员缠着贾景奎非要吃北京烤鸭,这可难坏了他。他没有马上答应,晚上回到宾馆休息,他琢磨,自己根本就没烤过鸭子,随队的队员他问遍了,也没有会做的。他仔细一想,当年在北戴河中央疗养院的时候,他和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师傅沟通过,也看过人家操作,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当时技术关键点他记得很牢。他兴奋地起身,心里盘算着,鸭子是现成的,调料基本都有,薄饼可以烙,其他的虽然简陋些,但是可以因陋就简,主要是没有鸭炉。贾景奎想,可以用明火加暗火相结合的办法呀!于是他找来采购,告诉他买来鸭子不要开膛,要不就没法打气了,鸭坯子来了,用自行车气管子打气,掏膛、收拾好,里面支个小木棍,外面堵好眼,用开水烫皮、抹饴糖,没有饴糖,他就改用蜂蜜,刷匀了,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一晾。

甜面酱肯定是没有,但是多年酒席处出“外台子”的经验让贾景奎有的是办法,抓点面,用香油小火略炒,加上酱油、糖、蜂蜜和果酱调味,炒匀之后一尝,还真是这么回事。

第二天,他把高汤灌到鸭子里,先把鸭子放到煤气烤箱里,然后吩咐面案烙20张薄饼,告诉冷荤配点黄瓜、洋葱之类,估摸时间差不多了,又把烤鸭从烤箱取出,包上锡纸,在煤气炉上慢烤,直烤到鸭子骨酥肉烂、色泽枣红,闻起来香气扑鼻。官员闻到香气就跑过来了,贾景奎按照全聚德片鸭子的手法,给他片了108片,吃过以后,这位官员伸出两个大拇指,称赞烤鸭的味道好。

在索马里贾景奎成为中国烹饪餐饮文化的传播者,他给淳朴善良的索马里人民带去了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授了中国的烹饪技法和管理经验。一次他在为国宾馆员工讲述中国餐饮文化的时候,讲到了中国的馄饨。他说,在中国,有一种食物叫馄饨,天津、北京叫馄饨,广东叫云吞,福建叫肉燕,有的地方叫元宝、汤饺。翻译为难了,他不知道这些名称该如何翻译,只能用直译的办法。贾景奎接着说,每种馄饨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圆的、半圆的、三角的、长方的,馅有猪肉的、牛肉的、鲜虾的、海米的、干贝的、三鲜的、素馅的,还有水果、哈密瓜的。翻译又忙乎了一阵,贾景奎接着说,中国的馄饨已经传到了海外,意大利的“托特洛尼”、俄罗斯的“瓦伦尼克”、土耳其和伊朗的“曼图”“曼都”,与它都有关系,他们的“老祖宗”就是中国的馄饨。学员们都听傻了,连点头都忘了,一个劲儿地说“下次还要再给我们讲讲中国的馄饨”。

这些洋学生也越来越接受来自古老中国的烹饪技术。开始,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学的中国菜,炸的春卷用鸡蛋和面,用油煎,厚得和烙饼一样。贾景奎找来一个盆,和好面,不稀不糨,一手抓着面,一手把着炒勺,一张一张地吊出薄如蝉翼的春卷皮。洋徒弟们都惊呆了,他们简直难以置信,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等到他们实际操作,不是厚了就是薄了,要不就是弄了满手是面还撒了一地,他们彻底折服了。

一开始,他们看见中国的菜刀就害怕,因为他们用惯了西餐的长刀,贾景奎也不是特别要求,只要把原料切得符合规格就可以了,刀法也就不要求这么严格,直刀还勉强说得过去,斜刀、平刀、剞花刀就不好使了,好在他们都是“带艺投师”,没多久也都像不像三分样了,就连松鼠鱼的花刀也难不住他们了。

洋学生们喜欢颠勺,因为颠勺观赏性强,特别是带着火彩,让洋徒弟们如痴如醉。贾景奎教给他们用沙子练习腕力,直到他们颠勺时沙子不再跑到勺外边了,贾景奎才让他们用正式的原料炒菜。闲下来的时候,贾景奎还为他们表演了津菜绝技大翻勺,但见他神态从容,炝勺、打汤、调味、推人主料,小火㸆、挂芡、晃勺、打明油,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井然有序,啪的一个空中揽月,主料稳稳当当地落入勺中,洋徒弟们惊呆了,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哪能把大翻勺演绎得如此酣畅淋漓,如此完美。



编写《天津菜谱》



1974年,从索马里回国后,贾景奎再次回到红旗饭庄担任经理职务,直到1976年,天津市二商局要编写《天津菜谱》时,领导找到了他。

《天津菜谱》是由贾景奎和河西饮食公司刘建章、南开饭庄(原四海居)刘凤山、水上登瀛楼饭庄安宝金,于1976年至1977年,历经两年共同研究写出的。此外,什锦斋田沛然、燕春楼周金亭、红桥饭店赵克勤等也积极参与了这一天津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天津菜谱》全书共三册,第一册蔬菜类125种、猪肉类144种、牛羊肉类73种、甜菜类36种,合计378种;第二册鸡类65种、鸭类55种、野味类36种、蛋品类17种、凉菜类145种、汤类55种,合计373种;第三册鱼类117种、虾蟹类94种、干货类130种、锅子类25种,合计366种。总共13大类,1117个菜品。其中详细总结和记载了天津菜的全貌,在当时堪称是一项浩瀚的整理工程,对天津市的餐饮服务行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天津菜谱》是天津市第一部关于详细记载天津风味菜肴的专业书籍。

在编写《天津菜谱》过程中,贾景奎始终贯彻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在研究每一个菜的投料时,他不唯经验,不唯书本,拿来油、盐、酱、醋、味精、料酒、糖等调料,认真仔细地做实验用戥子过分量,尽可能做到投料准确。比如在整理罾蹦鲤鱼这道菜时,参考了一个手写本子,记载放醋为125克,贾景奎亲自在水上公园登瀛楼现场实验,得出结论,放50克就足够。原来写放糖150克,经实验放100克就可以了,原来投酱油15克,实验放10克后用盐找口即可,原来放明油25克,经实践放10克蛮好。

在刀工上,切片的薄厚、宽窄、粗细、用尺子当场比量推敲,力求记载精确。刀工中丁、片、丝、条,传统叫法如毂子片、骨牌块、帘子棍、火柴梗、苍蝇头等一律按照长、宽、厚按寸、分表示,以示规范。

在编写的过程中,贾景奎还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传统菜批判地继承,不好的就改正。比如,传统菜肴中鱼瓜、鸡瓜、肉瓜都是放酱瓜这一副料,色味均不佳,因此取消了酱瓜这一副料,菜名仍保留。再如,炒雀脯和炸熘飞禽都是放糖和醋,一个味道,经过研究,把炒雀脯改为咸口,以区别两个菜的味道。

锅塌里脊一菜,按照传统天津馆的做法,先把里脊用鸡蛋和淀粉喂好,用温油滑过,再烹汁入味,另起勺将鸡蛋摊开,将主料倒入鸡蛋内,翻勺,原汁使芡,打明油出勺。比其他风味菜馆的做法既好吃又漂亮,因此得以保留。

该书摒弃了天津菜中油大、色大、芡大的传统做法,保留了天津菜清、鲜、香的本味。比如木须肉,减少了淀粉和酱油的用量,不用面酱,稍放盐和味精,经过改进,此菜口味鲜美,色泽亮丽。

在《天津菜谱》编写过程中,传统的银鱼、紫蟹、油盖、鱼腐等当时多年不见的菜品,为了不致失传,也被挖掘了出来,编入菜谱;过去没有的原料,比如橡皮鱼等,也增写了拌鱼丝、炒鱼丝、五香鱼等,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甚至连华北人民喜爱的曲曲菜,也被编成咸甜两品菜肴,足以说明贾景奎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一代名厨。

说他接地气,还表现在菜谱中写进了烩豆腐、炒豆芽、菜叶汤、萝卜丝汤、家常面汤等低档菜肴。当时行业很多人认为要提倡高、中档的菜肴,以提高其身价。甚至当时还有行业内的人嘲笑他,说档次不够高。贾景奎不为所扰,坚持将他们一一记录下来,以示提倡之意。他说天津菜就是起源于民间、得势于地利、发展于兼取。因此在编写中挖掘了一些不常做的老菜,也增添了一些新菜。1117个品种中,有高档的鱼翅、燕菜,有中档的鸡、鸭、鱼、肉,也有低档的大众菜,由于一般饭馆重视了高档、中档菜,不愿做大众欢迎的低档菜,这里特意把低档菜也列入菜谱,以示重视。

在编写过程中,贾景奎克服了很多困难,如想找某位师傅出来参与编写工作,可是公司的领导、基层店的领导根本就不放人,只能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找公司经理、劳资科长、基层店经理,挨个磕头作揖。3年中,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甚至经历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有的时候,贾景奎的血压高,晕得起不来床,他休息两天,还是坚持工作。编写工作需要安宝金参与,他既是基层店的负责人又是门市部的负责人,实在离不开,他们就把工作班子直接搬到水上登瀛楼去写。就这样,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使这本《天津菜谱》得以问世,将天津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一代津菜名师的夙愿。

《天津菜谱》编撰完成之后,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天津市二商局又组织力量编写了《天津面点小吃》一书,它也是我市第一部记载天津小吃的专业书籍。后天津饮食服务学校老师们从《天津面点小吃》中抽取部分内容编写了《大众面点》,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守望天津菜



贾景奎是天津菜的守望者、继承者。贾景奎对于津菜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津菜菜谱、一个津菜品牌、一支津菜队伍。

1988年红桥区饮食公司决定恢复天一坊老字号。贾景奎和齐向前等负责筹建。在大胡同新开路选址重建开业。新建的天一坊饭庄为三层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营业面积1618平方米,门口悬挂时任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书写的匾额,一楼西侧有烹饪教学教室,中厅有喷水池;二楼大厅接待散座,还设有喜寿厅,供喜寿宴席典礼使用;三楼东侧设有贵宾厅、振兴厅、聚合厅、聚芳厅等6个豪华单间,西部为中式风格幽静典雅、古色古香的仿古高级餐厅,同时天津市津菜研究培训中心、红桥区烹饪协会也在天一坊办公,形成天一坊饭庄“三位一体”的格局。1989年被天津市旅游局批准为定点涉外餐馆。

天一坊以经营津菜著称于津门,代表菜有罾蹦鲤鱼、煎烹大虾、酸沙紫蟹、麻栗野鸭等,挖掘了美宫鸭子、脆皮虾球、鸳鸯茄子等传统津菜,引进吸收了洞庭虾球、铁板系列以及创新了刺身系列、咖喱系列等高中档菜品,深受消费者欢迎。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饪大赛中,花篮鱼卷获得优秀奖;1990年迎亚运美食节优质菜品评选赛”中,龙凤盒、百花酿蟹斗、油淋鸡、百子鸳鸯卷等获得市公司优质菜品奖。

贾景奎1989年到红桥区饮食公司教育科从事员工的烹饪技术培训工作,1991年再次回到红旗饭庄,直到1992年退休。他曾任天津市烹饪协会理事、天津市津菜奖励基金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红桥区烹饪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退休后的贾景奎一直致力于津菜的普及和发展,先后为多家餐饮企业义务担任顾问。2000年,年逾古稀的贾景奎参与了红旗饭庄总经理张英凤女士《津菜》一书的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他关心红旗饭庄的发展、关心天津餐饮业的走向。他非常担心当时餐饮业追求高大上,动不动就燕鲍翅的畸形发展态势,当他知道红旗饭庄还坚持面向工薪、服务大众的经营宗旨不变的时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到2012年10月7日,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牵挂着餐饮、牵挂着津菜、牵挂着红旗饭庄。

总结贾景奎的技术特点,可以用京剧的“宽、广、硬、多”来形容。

“宽”,贾景奎的烹饪技术知识面宽,在烧菜的时候,文武兼备,文是指理论、武是指实践,他认为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把菜品烧好,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熟读《随园食单》他认为食材的选择,是一道美味佳肴的重要前奏,食材的鲜活、老嫩、应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菜肴的品质;在调味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油多、火大、作料齐,还要掌握用糖不甜、用醋不酸、用酒增香的技巧;他重视火候,他认为在敬畏食材的同时,还要敬畏火候,什么时候应该凉拌、什么时候应该红烧、什么时候用武火快炒、什么时候用文火慢炖,都是经验和功夫的总结。

“广”是指思路广,他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和创新,不墨守成规,他以前辈为师、以同行为师、以市场为师,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取长补短、触类旁通,他常说唱戏的不惜跨剧种观摩,厨师也要善于打破门户,跨帮学艺;晚年的贾景奎提出了狭义和广义津菜的概念,狭义的津菜是指传统的津菜,贾景奎称之为“卫菜”;他认为广义的津菜是使用天津的原料、天津的技法、在天津经营多年、深受广大津门百姓喜闻乐见的菜种。他认为,尽管天津也有川菜、鲁菜、淮扬菜甚至西餐等,但是经过多年的演变,俨然已经被天津的百姓认可,成为津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硬”是指基本功硬,他认为唱戏的功底是“唱念做打”,烹饪的功底是“色香味形”。从原料进门到刀工、火工,一道优秀的菜品,全在功夫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他的烹制白蹦鱼丁,选用天津夏季特产的目鱼,色泽奶白,软嫩滑润,咸鲜清淡,略含蒜香。他烹制的官烧鱼条,色泽明快,外酥里嫩,汁抱主料,酸甜略咸成为津菜的经典菜肴。此外,脱骨鲤鱼、熘金钱雀脯、一品虾仁等都是他的拿手好菜。

“多”指的是品种繁多,贾景奎了解四季节气、风土人情、市场行情、饮食习惯以及市场行情、货源、食材、调料、品类等。他认为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在食材搭配中有可荤可素,比如冬瓜、笋、蘑菇等,也有可素不可荤,如芹菜、百合等。他还掌握了多种食材的应用,在困难时期,他可以用梨酿出一种梨酒来满足供应。并用鲈鱼、鸡蛋发明了可以以假乱真的赛螃蟹。

人们往往认为大厨师们都藏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绝技,而贾景奎则认为,厨房里所谓真正的绝技就是需要厨师有对食材足够尊重和那种“敬事如神”的精神,所谓“手艺好学,深沉难当”,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平淡和一如既往的坚守,才能传承中国烹饪的精神,使中国烹饪技艺薪火相传。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77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